揭秘中山桥
在青弋江上建一座大桥,是芜湖人做了很久的一个梦。随着1953年青弋江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大桥中山桥建成通车,芜湖人的大桥梦终于实现。
在承载城市记忆、见证时代发展的中山桥即将说再见的时候,记者走进了芜湖市档案馆,为大家揭秘一座桥的前世与今生。
四次嬗变
“中山桥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从浮桥、钢筋混凝土排架木面半永久式桥梁到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大桥,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改建后的中山桥。”这是芜湖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张照军对中山桥的第一句介绍。
所谓浮桥,是指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中山桥的前身就是一座浮桥,名为利涉桥,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中间可开合的木质活动桥。由于青弋江汛期水大,浮桥被冲垮。之后,芜湖各界就筹备建造新桥。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芜湖市政建设委员会决定:为便于内河南北两岸交通计,特先就原利涉桥基址建筑中山桥一座。经招标确定在下长街崔家巷河沿,再由二街中央银行(解放后为芜湖市税务局)直达该桥之桥基。1947年10月15日,在利涉桥原址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排架木面半永久式桥梁——中山桥落成。“但是,这座半永久性大桥,并不十分牢固。”张照军解释说,次年5月,就被洪水冲毁了,后虽经维修,但在1949年汛期,中山桥再次被冲毁。
芜湖解放不久,中山桥建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1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市人民政府为了保证皖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加强同皖南山区的交流,即着手重新建设中山桥,并将其列入1950年度皖南整修工程,约请外国人在上海开办的设计机构帮助选择桥址。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山桥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投入建设,直到1951年2月16日才正式开工,但受江水上涨影响曾两度停工,1952年11月中山桥工程复工,并于1953年4月10日基本完工,4月20日上午进行实际量验并实行通行。
随着芜湖城市的发展,1953年落成的中山桥已无法满足人们交通出行的需求。1997年4月实施改建工程,于1998年10月竣工。项目总投资1580.7万元。改建后的中山桥为系杆拱式钢筋混凝土桥,桥梁全长306米,主跨为下承式无风撑系杆拱型结构,跨径60米;引桥为16米跨径的空心板简支结构,共计11跨;主桥面宽为23.1米,引桥面宽为20.5米,其中车道为15米,人行道各为2.75米;主跨的梁底标高为14.42米,符合五级航道标准。荷载为汽车——超20,挂(拖)——100,各项技术指标均远远超过了1953版中山桥的强度、标准。
三个名字
在中山桥的变迁过程中,其名字也出现演变。其中,有两个颇为有意思的地方,即中山桥还有“洋桥”的俗称,而“中山桥”的命名可能也并非坊间所传的那样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来过此桥。
如上文所言,中山桥早前名为利涉桥。在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卷十六建置志桥梁》中有关于利涉桥的记载:“利涉桥 在宁渊观码头之东。光绪二十六年关道吴景祺创建,三十四年关道文焕重修。”吴景祺《创建利涉桥记》、文焕《重修利涉桥记》中,详细介绍了建桥原因、桥址、造桥法、建设以及重修时所花费用等信息。
而有关“中山桥”的记载,首见于1946年1月21日芜湖市政筹备处为建筑本市中山桥呈报事由的档案中,“为便利内河南北岸交通计,特先就原利涉桥基址建筑中山桥一座……”。“坊间流传,中山桥的命名是因为1912年孙中山芜湖之行曾走过当时的中山桥。但是,通过查阅档案发现,此说法可能有误。”张照军说,判断有二:其一,通过孙中山芜湖之行的路线考证发现,其所乘军舰停靠在中江塔附近的接官亭,然后一路乘坐马车抵达演讲地大马路即现在的中山路,无须过桥;其二,当时的中山桥尚为浮桥,马车通过,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下转A05版)
上世纪80年代鸟瞰中山桥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山桥
1951年建设中山桥场景
1960年的中山桥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天,弋江路第13座立交——马塘立交工程破土动工。作为该路段快速化改造的最后节点工程,马塘立交建成后将消除弋江路15.9公里全线的所有“红绿灯”,确保G205过境交通快速通畅。记者在施工现场...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