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编织健全救助网络政府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艳阳天”
□本报记者 赵丹丹 实习生 张梅
在鸠江区官陡街道居民王永保看来,自己的生活原本布满阴霾,是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他撑起了一片“艳阳天”。王永保身患重症,每月治疗费用数千元,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仅靠妻子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去年,一家人开始享受低保,低保金1680元/月,同年获得2926元医疗救助和3000元临时救助,上大学的女儿还享受了福彩圆梦助学金3000元。
“如果没有政府的救助,哪有我们现在的生活。”采访中,王永保感慨万千。这是全市困难群众的共同心声。去年以来,芜湖市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两节”送温暖等各项制度,提升救助水平,编织健全的救助网络,有效保障和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心系民生 救助体系成网络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低保是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根本措施。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目前芜湖市常年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低保对象15.8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4.2万户6.5万人,2012年累计支出保障金2.6亿元;农村低保对象4.5万户9.3万人,去年1-11月累计支出保障金1.6亿元。
城乡低保之外,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两节”送温暖等,共同组成了市民政系统的救助网络。为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从2012年起,市区将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治疗大重疾病的最高救助限额提高到4万元,治疗其他疾病的最高限额提高到3万元。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从一次性救助到视情增加救助次数,最高救助标准由2011年的1万元提高到2万元。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城乡低保,患病有医疗救助,遭遇突发困难有临时救助,住房有廉租房,子女入学有困难生补助……市民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近年来加大民生投入、拓宽保障领域,芜湖市的救助网络逐步健全。
主动探索 创新举措收实效
创新是芜湖的城市精神,在对困难群众帮扶解困过程中,这一精神同样熠熠生辉。“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给困难群众解决问题。”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民生至上是一切社会救助创新举措的立足点。
2012年,芜湖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特殊群体帮扶解困工作的意见》,创新性地将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生活特困人员等特殊群体,全部纳入帮扶范畴。针对不同群体出台不同帮扶政策,如对农民工实施就业扶持、创业帮扶、社保帮扶及培训帮扶等,对留守儿童强化家庭关爱、加强校园帮扶,对空巢老人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多重帮扶等。相关人士曾评价说,一系列创新举措,使芜湖市向建设和谐、幸福之城迈出了一大步。
创新,同样体现在城乡低保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中。去年,芜湖市对城乡低保实施细则进行修订,首次将家庭财产状况纳入审核条件,进一步规范审核审批程序,明确公示内容,使低保工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同时,将低保对象根据困难程度分为三大类实施分类施保,加大对特困低保家庭特困人员的保障力度。
由于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斐然,2012年,芜湖市被民政部确定为“社会救助服务内涵拓展试点单位”。通过实施“救助96365”“五四爱心学校”“四叶草爱心加油站”等项目,芜湖市正在探索非普惠政策的个性化帮扶措施、非物质救助的多样化服务形式,以进一步构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
加大投入 困难群众得实惠
实施好社会救助,需要大笔真金白银投入。近年来,芜湖市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使成千上万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
2012年4月,芜湖市市区低保标准提高到365元,较上年增长10.6%,各县区低保标准均大幅增长,繁昌县、芜湖县、南陵县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自豪地表示,目前芜湖市城乡低保标准和人均补差均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低保标准增长率超出“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年度目标任务。
据统计,过去一年,芜湖市直接救助困难群众看病22126人次,支出救助金5947万元;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支出860万元资金资助15.98万名困难群众参合参保。在临时救助方面,截至2012年底,共支出2287万元救助金。
政府“埋单”温暖了民心。三山区三华社区低保户姚士喜告诉记者,自己患有肝硬化,目前一家3口每月享受低保金898元,去年还领到了6170元的医疗救助金,并分两次领到总计7000元临时救助金。“刚生病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但政府的救助又让我们一家人有了希望。”姚士喜说,依靠政府这个最大的“靠山”,一家人才能得以度过“寒冬”。
新闻推荐
阳春三月,万里...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