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治理偿宏愿 “弋”水中分佑安澜——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巡礼
阳春三月,万里无云。站在南陵渡桥上向两旁望去,一条宽过百米的河道从脚下纵贯而过,轰鸣的机器作业声闻于野,泥土扬尘遮天蔽日,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彰显出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的豪迈手笔。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是长江下游支流青弋江、水阳江和漳河流域防洪治理总体布局中的重要骨干工程和长江重要支流治理的重点项目。去年5月正式动工以来,项目36个月的工期已经过去近10个月,截至去年年底,概算总投资28.29亿元的工程已经完成10.93亿元。记者日前来到工程现场,沿着雏形中的分洪道顺流而下行进10多公里,感受建国以来安徽省投资最大单项水利工程的蔚为大观。
全线动工开足马力与汛期“赛跑”
3月的江城仍处在枯水期,从堤岸上向上潮河望去,一艘旱船静静地搁浅在干涸的河道中,不远处数百台推土机、挖掘机摩肩擦踵地扎堆在河道中间,一掘一起间遥相呼应。
一场春雪催急了工程推进的脚步,去年冬天以来,芜湖降下的雨雪量比正常年份多了近一倍,这使工程沿线的土质变得湿滑,轮胎机械根本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下操作,只能全部用履带机械。记者在现场看到,河道中的一台台挖掘机排列成行,用“接力”的方法将疏挖出的泥土运向对岸。“要不是赶工期,100台机器作业绰绰有余,但现在上了310台。”王庭安望向河道中央此起彼伏的铲车,这些铲头一起一降,带出的是黑泥黄土,投入的是真金白银。
作为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芜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庭安坦言这是在用设备和时间透支工作强度,原先已经很紧张的4个月有效施工期因为雨雪天气影响被缩短了近2/3,如今工人24小时轮转上岗,歇人不歇机器,一天2万以上的土石方,汛期前完工是底线。“军令如山,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考虑成本。”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林都圩段工程主要是通过对原先的上潮河进行拓宽,位于弋江区境内的堤防属于市级堤防,防洪基础较好将维持原样,对岸防洪基础较差的圩堤将退堤再造,原先底宽只有20-30米左右的上潮河河道将硬生生向南“退守”150米,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王庭安告诉记者,眼下起至4月底,180万土石方将从原先的河道里被疏挖而出,其中的110万土石方将在对面再起一道堤防,剩下的70万土石方将被运出,且不说挖掘和建堤,仅运送这些土方就超过12万趟次。
沿着上潮河向下游行驶,经过三埠管后进入石硊圩,视线陡然开阔。古老的漳河在阳光下泛着嶙峋的波光,绕石硊圩形成一个大大的“U”字形,植被茂盛的滩涂上成群的牛羊隔岸相望,悠闲地啃着草。站在北岸看去,远处已经筑起一道崭新的堤坝,中间宽逾百米的河道目前仍是泥土飞扬,但不久后这里将成为一片泽国。这条“无中生有”的新河道将引漳河直线通过石硊圩,省却原本“U”形河道的长途跋涉,并经由这里直奔澛港大桥。记者在现场看到,河道一侧的宁安城际铁路目前仍在施工,已建成的桥墩眼下虽然扎在泥土当中,但等到河道贯通之后,高铁途经此地将能看到一片“水润桑麻稻花香”的景致。
由于目前此段工程新建的圩堤还裸露在外,汛期前完工也是不容讨价还价的硬任务。“今年的汛情谁也没有办法预计,必须抢抓晴好天气施工。”弋江区青弋江分洪道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张国槐告诉记者,目前区里成立了协调小组、现场办,主要领导责任明确到人,举全区之力推进工程进度。
一水中分 立体堤防发挥综合效益
一言以蔽之,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的设计理念就是“一水中分”,通过新开挖河道、对原有河道进行疏挖,扩大行洪河道断面。在此过程中,芜湖市将充分利用老河道,加固(退建)现有堤防、局部新建堤防以及利用已达标堤防形成完整的堤防体系。
记者先后在林都圩、石硊圩工程现场看到的施工情景,正是青弋江分洪道“塑形”最主要的两种手段——退旧建新和裁弯取直。简单地说,如果原有的老河道有一侧堤防符合整个工程20-4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那么河道另一侧不足此标准的堤防则需推倒、后退,按照更高的防洪标准和洪水流量重建。裁弯取直的“手术难度”则更高,需要在对裁而过的河道两侧分别再建新堤防,缩短河道距离,减少过流时间。记者获悉,工程全线像石硊圩这样弧度较大的裁弯取直段还有2处,分别位于马元段和埭南段。整个工程整个分洪道两岸除已达标的35.7公里堤防可直接利用外,需新建堤防14.55公里,退建堤防29.77公里,加固堤防17.65公里,一进一退一加固之间,将开挖出4356万方土石,填筑2434万方。
分洪道能为主洪道分担多少防洪压力?王庭安打比方说:“原先5000个流量现在可以分掉3500个。” 他口中的“5000个流量”,指的是原本青弋江进入芜湖时一个行洪断面上1秒钟要通过约5千立方米的水,而骤减3500立方米意味着从芜湖县到市区一线的防洪压力能够缓解70%。
作为一项立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在施工中不仅要考虑地面,还需考虑跨越分洪道上的交通工程。记者从石硊圩段工程现场了解到,这里的“裁弯取直”段是整个分洪道工程最先动工的一段,但按照弋江区青弋江分洪道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张国槐的说法,“也可能是最后完工的一段”。据了解,宁安城际铁路建设之时,其桥墩已经未雨绸缪地按照过河桥墩设计施工,强度不成问题。但同样横跨“新漳河”的宁铜铁路需要整体抬高,才能让河水从其下方通过。根据工程布局,除宁铜铁路外,整个工程还需扩建澛港大桥、南陵大桥,经过裁弯取直的马元段、埭南段和石硊段的新河道之上则将分别架起一座新的生产交通桥。
为了能够根据行洪压力自行“分配”过水量,工程需在青弋江干流(十甲任)之处修建一个干流节制闸枢纽,据王庭安介绍,仅这个干流节制闸枢纽的工程造价就超过2亿元。除了干流节制闸枢纽,整个工程还需新建54座大小建筑物,包括八尺口排水闸(站)、9座枝叉河连通闸、19座排水泵站和23座排水涵闸,它们将共同维护未来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个流域的生态平衡。
在石硊圩段工程现场,记者在正在修建的一处排灌站旁遇上了72岁的程荣玉,他告诉记者,这个排灌站是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所涵盖的建筑物工程之一。过去的排灌站功率有限,给周边农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不便,青弋江分洪道不仅将防洪标准提上来了,还带动了整个流域的排涝灌溉能力。
深入探索 “代建制”模式提高投资效益
连日来,芜湖天元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陶滔每天都在林都圩的大堤上转悠,守着自己租给施工方的两台挖掘机。他告诉记者,机器一铲子下去就是两块多钱,一台挖掘机一天的租金是700-800元,自己走南闯北参与了很多工程项目,还是第一次看到工程建设这样不计成本地投入机械。王庭安告诉记者,时间紧任务重,目前林都圩段3.2公里的工程投入已超过原先预算成本的30%-4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项工程是国家发改委“施工企业主导下的代建制”试点项目,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并不会增加工程总投入,而是由施工方自行承担。
与过去政府部门“一手包办”、“抓大放小”的情况相比,施工企业将占据更多的主导权,这既不同于传统的代建制,又有别于工程总承包模式。据介绍,建设公司既需承担施工图设计、地质详勘、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资金及安全等工程组织建设工作,也需在代建期内,承担所涉及到的堤防、河道、建筑物工程的防洪和防涝责任。“既然签了合同,我们就要为‘业主\’负责。”王庭安表示,代建制合同签订之时,建设方2亿元的保证金已经打进了芜湖市水务主管部门的账户,代建制模式倒逼着建设方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在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设备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周密安排,对每一个单项工程的施工方案都详细研究,与地方密切联系,充分征求地方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孙云飞是王庭安所说的“地方工程技术人员”之一,从市水务局规划科被抽调到管理处,孙云飞还是第一次参与到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当中。在施工企业主导下的代建制模式下,他和整个工程管理处的工作重心摆在协助征地拆迁和监理事务上。
代建合同规定,代建单位每一道工序都要通过芜湖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和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管理处等相关单位的联合检查验收,才能取得下一施工工序的施工许可。谈起代建制的优点,孙云飞坦言,水利工程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像青弋江分洪道这样规模的工程,如果由政府一手包办“很难顾得过来”。在他看来,代建制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控制工程造价,优化工程管理,在“不能突破工程总投资”的合同框架下,有效提高了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芜湖对代建制模式的探索一直不遗余力。去年以来,市质监站组织项目法人、代建单位、使用单位、监理单位、勘测设计单位先后制定了《安徽省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及法人验收管理暂行管理办法》和《安徽省青弋江分洪道工程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等级签证暂行管理办法》,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的参建单位质保体系、项目划分、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法人验收及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关键部位)质量等级签证程序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强调各参建单位应严格落实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加强见证取样和送检管理,严格执行监理单位平行检测制度以及第三方竣工检测等工作。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芜湖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彦德表示,“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不仅想保质保量地做好工程,还想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创新推广作用,为国家推行水利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人水和谐生态水利治活“芜湖经验”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的开工建设,是安徽省实施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的重大举措,对加快长江干支流治理步伐,对于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记者从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管理处了解到,工程涉及芜湖县、南陵县和弋江、三山、镜湖三区,途经太丰圩、白沙圩、埭南圩、门楼圩、城南圩等13个圩区,历史上除陶辛圩外,12个圩区都曾在洪水面前“失守”。在很多老芜湖人的记忆中,都有圩堤决口、大水蔓延以及男女老少抗洪抢险的情景。王庭安告诉记者,当前在施工的很多圩堤,汛期时就是圩区内百姓的床,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怕了洪水,也是实实在在地盼望工程实施。
常言说“洪水猛如虎”,47岁的石硊老街居民赵成对此有着切肤之感。“三月三,水上滩。”赵成回忆说,他小的时候,眼下这个时节就要开始未雨绸缪,为防汛打好提前量了。那时候修大堤全靠人力,乡亲们肩扛手提哼哧哼哧地运土方,再围上一层茅草竹子。如今看到青弋江分洪道工程中数百台机器开足马力施工的壮观景象,赵成感叹说:“这才叫大兴水利。”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也让整整一代芜湖水利人夙愿得偿。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关于工程的设想已经浮现在芜湖水利人的脑海中,上世纪70年代,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提出了修建青弋江分洪道工程,30多年时间里,市委市政府无数次积极奔走,协调争取,直到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对工程可研报告正式批复,标志着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2011年5月26日,工程正式动工,时年91岁的原芜湖地区水电局高级工程师吴德荪激动地感叹,青弋江分洪道实现三江治理,让他“得偿宏愿”。
“不与水敌,化堵为疏;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这是“人水和谐”的最高境界。翻开江城芜湖的治水史,徐徐展开的正是一幅伴水为邻、与水和解、人水交融的画卷,其中青弋江分洪道的实施穿越了芜湖人近半个世纪的期盼,得以成为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背后凝结着芜湖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上的不懈努力。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除财政年度水利预算、土地出让收益和城市建设维护税足额提取,及水利基金、河费等规费全部用于水利外,还通过市建设投资公司融资等方式保障水利投入,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一举突破了水利建设资金瓶颈的制约。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复全省在芜湖市南陵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试点。这标志着农田水利建设将更加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变农田水利建设政府“计划包揽”为村民“当家说话”,深入破解配套资金难、报批程序多等农田水利项目建管中的突出问题,为全国推进此类改革积累经验。这也是继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建设实行代建制改革试点后,芜湖市在投资体制改革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本版撰文 赵云涛 本版摄影 陈剑
新闻推荐
芜湖县湾沚镇花木...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