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城墙院里的王家铁铺与吴家秤业□ 茆耕茹

芜湖日报 2013-01-09 20:31 大字

做秤的手艺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旧时的铁匠铺子

大城墙院旧传是前清冯百万的家院,位于老芜湖县内的中心区,即今中二街七更点社区狮子桥路南片,人们习惯称其为大院。1937年至1945年,这里有四十余户依院而筑的小屋和茅舍,住着二百余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杂院。院子内外的居民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芜湖本地人,基本上都是外籍居民及其后裔。这些居民主要来自邻近的肥东、巢县、肥西、桐城,还有江苏的溧水、扬州等地。此外,与大院相连的七更点东段,还居住着一、两户南京人。这些人虽来自不同地域,之间也有职业的不同,贫富的差别,却也都能和睦相处。

芜湖襟江带河,五方杂处,商贾辐辏,百业兴旺。往日称民间职业有三百六十行,行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老芜湖人的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这些行业。

旧时,大院有钟的人家不多,都是鸡鸣则起、日落而息。起床后,一些人家的主妇们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将家中饲养的三、四只鸡,或二、三只鸭,或一、两头猪,放了出来。接着,便由大院北端,只隔着中二街的体育场里,便传来军队早操时的歌声。当大院的孩童在门前端着碗吃早粥时,大院已成了家禽家畜的天下。

大院人每天的生活,总是从墙外东北角王家铁铺内传出的“丁丁当当”打铁声开始的。黎明时的这一打铁声,不论天晴天阴,刮风下雪,一年四季除特殊情况外从没间断。王家的紧邻是吴家秤业。吴家老弟兄两人,虽各已成家立户,但是仍生活在一起。一年到头好像从未见他们讲过话。白天也不见他们休息,只忙着制作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各类杆秤、盘秤。他们将买回的红、白细长的方形木条,依照秤杆需要的标准分开堆放。制作时按不同材质,分批分类逐一刨成圆杆,打上标线,用分割规等量后,便在杆坯上注出斤两符号,再锥上星眼。上星眼是将细长的铜丝插于秤杆上已经凿好的星眼内,再用刀割断铜丝。被割断的一小截铜丝则留在星眼内,星眼中便有了一个个闪亮的斤两标识的铜星。然后,在盆沿上来回滚磨秤杆,再着漆上光,这一过程需要数天时间。吴家对每杆秤所配置的秤砣、秤盘的选用,要求非常严格,最主要的是着重于对斤两的校正。他家校正斤两的铜制方形砝码,堆放在桌边,大、小近十余个。直到确认所制作的一把把秤都已准确无误,才送到长街秤店出售。当时长街上较大的秤店,有大院南巷对面的范宏生秤店,井儿巷口及下长街头还各有一家。范家秤店有职工近百人,专营大江南北的批发兼零售。吴家虽是小本制作,但由于制作精良,所以他们家的秤在长街同业中很受欢迎,有的还销到邻县乡镇。可是即便这样辛苦忙碌,生活上也仅够吴姓兄弟两家六、七人勉强糊口。旧时手工作坊利润微薄、生意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为吴家杆秤上配置零件,便是吴家邻居王家铁铺的事。王叔一家五口,鸡鸣则起,日入而息。长年的打铁生活,不仅使四十余岁的王叔变得羸弱苍老,弯腰驼背,更是病魔缠身。连给他打下手的十五、六岁的大儿子也同样累驼了背。就这样,王叔还是多么希望,从自家小铁砧上丁丁当当、火星四溅打出的秤卡、秤钩,吴家能多订购一些。王家除了为吴家制作秤杆上的配件,还为大院居民加工菜刀、火箝、铁锹、火叉等。

王家打铁使用的原料,都是四周人家日常使用过的各种废旧铁器。这类回收来的铁器成本低,也更为方便,符合他家及当时民间铁铺用铁的实际需要。记得笔者孩提之时,每每观看王叔父子打铁,最为令人入神的是煤炉中烧红的铁块刚要出炉时,其子连忙放下手中的风箱拉杆,抢持身边的铁锤;王叔左手便快捷持铁钳,将烧红的铁块夹出置于铁砧之上;右手持一小锤,与其子轮流飞打这块红铁。在一片丁丁当当的声响中,只见王叔左手铁钳所夹的红铁,不停转动变换锤打的角度,在两锤飞快的击打中。不一会工夫,已是初具雏形,而铁块也开始冷却,颜色也由红变灰,逐渐还原为铁块本来的模样。这时,王叔父子停下锤子,又将这粗坯铁块放回炉中复烧,便于再次击打。王叔父子持钳打铁,技艺娴熟,配合默契,观之叫人惊叹。一件铁器完成后如需淬火,其子还会将这一铁器在尚未退却高温之前,连忙用钳子夹住插于清水中,随着“嗤”的一声,一道白色水气立刻弥散开来,此时,再马上将铁器自水中取出。接连一至两次的入水后,淬火工序就算完成了。据老艺人讲,淬火是指今日所称的45号标准钢材而言;如使用的是45号标准以上的锋钢,则无需淬火;而使用今日所称的六角钢,则需将刚敲打完成的形器,浸入清水中,使其快速浸冷。经过这一淬火工序后,钢质更坚固,若是刀剪等,其刃则是越磨越锋利。所以,王叔家打出的铁器,不仅满足吴家秤业一家所需,也为大院人及七更点一带居民的喜爱,铁铺门前新、老客户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王家铁铺门前,搭建了一个约摸十平方米左右小棚,那儿是他一家五口终年辛勤忙碌的地方。棚内王叔每天操锤煅铁,大儿烧火、上煤、拉风箱。有时,二儿也替换着哥哥的劳动。小儿还需帮助王婶从事家务。即使这样,一家人也只能勉强挣得“一稀两干”。王叔的三个孩子成天赤着脚,天冷了也只赤脚靸着一双破单鞋。别说上学读书,就连大院孩童嬉玩,也很少见到他们三兄弟的身影。一遇王叔病倒或风箱炉停火,王家就会断炊。王家和大院部分贫穷之家一样,当时的生活是很艰难的。王叔家的艰难与别人家还不一样。他家每天打铁所需用的煤约二十来斤,这个数字虽不大,却每隔两至三天必须去江边购买一次,这是需要现金支付的。由于王家铁铺打铁的炉子,膛火口利用充分,火口上置有一三角支架,架上吊一圆形铁闷锅,平时兼烧热水及煮饭使用,所以煤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像王家这样的小作坊,最缺的恰恰是现钱。尽管他家每天替人劳作,也只够勉强度日,再加上有些老客还会欠账赊账,哪有多少积余呢。其实,那时大院人各家各户大有大难,小有小难,生活无忧的人家不多。例如,大院一些人家养的鸡、鸭、猪等牲畜,几乎都舍不得自家食用。鸡鸭生下的蛋,除非家中有人生病不适,才用上几个。平时都集聚起来,留待换取一点生活上必需的盐、洋火(火柴)、针线等,以贴补家中经济上的开支。

像王家这样的小铁铺,大院北端,隔着一条二街的民生路上还有一家。大院西边,状元坊第一泉浴室边也有一家。但铁铺最多,店面连片的都在西门口老城墙根一带。这片铁铺街前街后约有近二十家,他们屋屋相连,鳞次栉比。各铺内风箱炉火,映红全屋,铁制的形器也大;铁砧是衡量铁铺大小的标准,这里有的人家一铺之中铁砧多达三只。众多铁砧上的丁当之声,震耳欲聋。一年四季,均见如此。这样的生产规模、场面,已远非王家这样的小铁铺可比的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叔夫妇已不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王叔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芜湖度量衡社工作,生活才终于有了保障。

新闻推荐

江城春节:节俭新风拂面来

□本报记者 张逸潇 陈旻 赵丹丹江城蛇年春节出现新变化,市民拜年、送礼和出行更加倡导理性消费,自觉践行节约节俭,文明新风拂面而...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