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塔: 江上芙蓉耸碧空

大江晚报 2021-02-25 00:53 大字

中江塔位于青弋江入长江口北岸,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始建,清康熙八年(1669)续建竣工,前后历时53年。该塔高32米,五层,八角,明代建筑风格,一、二层为壁内折上式,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隔层,木梯盘壁而上可登塔顶。1985年修饰一新。

相传,中江的江边原有一个池塘,人称盆塘,又称彭塘。每当夕阳斜照,中江塔便在盆塘中见出倒影,微风塔影,煞是可观。故芜湖有盆塘塔影一景,与古八景并传于世。明施长春有《塔影》诗云:

波流几曲碧萦回,面面柴门对水开。

夹岸尽将杨柳种,满塘多取菱荷栽。

翠笼春影垂鞭过,香送斜阳打浆回。

不为侬家崇让宅,若教频向此间来。

清人也有“觚棱倒浸东西碧,灯焰平分上下红”的诗句,说的也是盆塘的塔和影。从视觉艺术来看,塔、江、影,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

中江塔建成后,清张明象作《喜中江塔落成》:

江上芙蓉耸碧空,当天影接水晶宫。

龙雷不动千秋古,金石常标一柱雄。

势合晴岚田地轴,光腾宝物见神工。

帆樯客过从今望,共识题名上国同。

“为文凌厉雄杰”的清魏禧(1624-1681)也有《芜湖塔题壁》:

万家灯火倚江东,赤县神州此大风。

独上浮图高处望,令人空忆沈崑铜。

清黄宗羲(1610-1695)到芜湖,也在舟中赏塔,《忆沈士柱》:

寻常有约在芜湖,再上高楼一醉呼。

及到芜湖君已死,伸头舱底望浮图。

可以想见,中江塔是古建筑艺术之瑰宝,当为芜湖地标之一,也是遐迩闻名的风水宝塔,有“中江一柱”之誉。

《芜湖县志》载:“中江塔在县西长河(即青弋江)入江处,为邑水关锁……建塔以镇水口。”记载这座塔“砂水高会,江河合襟”“乃为吉位”。又说,“塔宜高耸,云表街外”“此塔一成,真是文笔插天,官星鼎峙,人文秀发,闾阎殷富,风俗贞良,为合邑造万世悠长之福也。”

清乾隆进士、寓居芜湖的黄钺在《于湖竹枝词》中叙述他儿时曾见一位汪姓和尚,住在芜湖积福阁,冬天和夏天都穿着一件补缀的破衣,中江塔将要倒塌的前一天,汪和尚望着塔大声呼叫说:“好一支蜡烛!”汪和尚的惊叫,大家都不解其意。第二天,中江塔果然应验,被塔中照明的蜡烛烧毁几层。不久,芜湖有人到普陀山拜佛,路上遇到一位僧人,对他说:“你不必来此,回芜湖就可以见到菩萨。”此人乘船回来,一上岸就见到汪和尚,立即皈依佛门。黄钺为此专门写了一首竹枝词:

中江柱下江水深,积福阁上僧悲吟。

一支红烛照天半,惊起普陀观世音。

新中国成立以后,芜湖市对这一文物古迹十分重视,曾进行过多次维修和保护。1982年,中江塔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中江塔为安徽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以塔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内为保护区,半径20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本文选自《芜湖史话》

新闻推荐

您有“料” 我来“曝” 本报发出“3·15消费维权线索”征集令

本报讯花了钱,还受气?消费者不能忍!这一年里您在消费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吃亏事”“委屈事”“窝火事”?有没有新的消费陷阱、...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