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转稳有进 转型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刘琦
“芜湖已经以短跑的速度跑了很多年的长跑,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从目前来看,支柱产业仍然是芜湖经济的主导引擎,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已经初见成效。”谈及十八大以来芜湖经济发展总体印象,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言必称奇瑞、海螺,到如今的埃夫特智能装备、小蚂蚁新能源汽车、钻石飞机、中联现代农机、方特系列园区、三只松鼠、共生物流等新兴企业代表,芜湖正在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有进
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2016年的十年间,芜湖的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17.6%,一直到进入“十二五”的前两年,经济增速还在12%以上,并且曾连续20多个季度增速全省第一。
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芜湖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快提升。2016年,芜湖经济总量越过了2500亿元的关口,达到了2699.44亿元,是2006年的近5倍,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十八大以来,芜湖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稳定在10%左右。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0亿元,其中汽车、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长值1010亿元,增速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仍然高1.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也高达68%。今年前四个月,四大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接近7成,首位产业汽车产业占比接近一半。“这说明,四大支柱产业仍然是支撑芜湖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首位产业汽车,无论是体量还是增速仍位于领先地位。”有关负责人说。
但有一个变化值得关注,那就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已接近40%,第三产业增加值1060.82亿元,增速11%,比第二产业9.4%的增速略高。
芜湖第三产业这个比重尽管在全国范围内看,并不显眼。但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以来,芜湖一直是个工业主导的城市。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由于芜湖工业发展速度迅猛,第三产业比重逐年缩小。根据统计公报,到2011年,芜湖第三产业比重已低至不足30%,仅为27.7%。经过近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已回升至2016年的39.3%。
这并非只是数据上的变化。十八大以来,芜湖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物流、金融、文化旅游、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2016年,芜湖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量级。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芜湖人均GDP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一般认为,人均GDP在一万美元以上,就进入了中高收入阶段,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更加紧迫。”市统计局有关人士说。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6月28日上午,芜湖发电公司第二届企业文化艺术节暨“安康杯”羽毛球比赛开幕。来自公司各部门的13支代表队107名运动员参加为期三天的羽毛球赛。本届文化节以“健康、和谐、创新、发展”为主题,以“...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