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是它,让我痴迷写作至今

大江晚报 2017-05-16 04:01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工厂为了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在生活区大食堂旁建了阅报栏。阅报栏里有《人民日报》《安徽日报》《芜湖日报》(那时还叫《芜湖报》)等多个报种。那个年代,工人的业余生活是比较枯燥的,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下班后的单身宿舍里大都传来打牌的声音,或者邀几个工友到篮球场上疯狂一番。向来好静的我只有一个去处,那就是阅报栏。

读报,成了我那时全部业余爱好。直到《芜湖日报》副刊上时常出现时任工厂宣传部部长李金文的名字,我才开始由读到写的转变。当时在想:李部长文章能刊登,我为什么不可以试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放不下来,每天晚上除了在报栏前读报,就是趴在单身宿舍的床板上写文章。在最初的一年里,我屡屡失败,近百篇短文陆续被退回。就在我同所有的文学爱好者们一样,屡次碰壁后准备洗手不干时,突然接到了《芜湖日报》副刊编辑的电话。清楚地记得那是1981年隆冬,正在车间干活的我突然听到调度喊我听电话。我满手油污拿起话筒,里面传来陌生声音:是袁传伟吗?你的文章《一辈子就这一回》很生活化,只是结尾人为痕迹太重了,你修改一下再寄来,我们准备刊用。柳暗花明呀!我激动得手都发抖,那份喜悦此后再无出现,即便后来的中篇小说发表时也不曾有过。那天晚上,我连夜修改那篇短文,第二天就骑车送到报社——那时报社还在范罗山内。许多年后的今天,那位编辑热情接待我的场景依然清晰如初,他握住我的手,笑吟吟地鼓励我多写不要放弃。可我只记得他是位戴着眼镜的身材偏瘦的中年人,却连名字都忘记了问。那天从范罗山回来后,天天盼望《芜湖日报》,望眼欲穿。当这篇“豆腐块”发表以后,我一下子像是找到了感觉,小说、散文、言论频频在《芜湖日报》上出现,多次获得征文奖。

因在《芜湖日报》上发表多篇文章,我在工厂也小有名气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工厂宣传科招聘宣传干事时,尽管有30多人报名,最终录用的还是我。我没有文凭更没有任何关系,却能够连闯笔试和面试多关,皆与在《芜湖日报》上发表文章分不开。时任工厂组织部部长的孙某在我报到时,就拍着我的肩膀说:小袁你不用感谢任何人,你是用自己的实力征服评委的。而我却在想:无论如何要感谢工厂的阅报栏,感谢《芜湖日报》,如果不是阅报栏就不可能走进工厂的党委机关,不可能先后在全国数家报刊上发表近百万字作品,不可能成为空军装备系统唯一的省级作协会员。

谢谢工厂的阅报栏,谢谢《芜湖日报》!  袁传伟

温馨提示:来稿请寄芜湖市弋江区红花山路20号《大江晚报》文体专副部“我与阅报栏的故事”收,或发至邮箱303002457@qq.com。

新闻推荐

上月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5334户

本报讯5月10日,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2017年4月份住房公积金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4月份芜湖市住房公积金运行平稳,资金归集平稳;住房公积金贷款受理、发放正常,风险控制良好。在住房公积...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