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非遗展演精彩绽放

大江晚报 2017-06-10 06:39 大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传统技艺,它还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等。其中最吸引人眼球,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莫过于音乐舞蹈和戏剧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表演节目将在今天集中展示。

梨簧戏

芜湖的民间文化较为丰富,“梨簧戏”是芜湖一带的民间戏曲,至今已有230 多年的历史。芜湖梨簧戏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前后),流传于芜湖、当涂、含山周边地区。梨簧的最初演唱形式都为坐唱,因为那时唱该戏的都是盲艺人,而这一点是十分有特色的。大约在道光十年(1830年),芜湖东门外伍先生与奚仁潜师徒,组成了第一个职业性的梨簧戏班子。清朝一品大员黄钺告老寓芜写《于湖竹枝词》,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其时,外来徽班唱腔和苏州评弹强势登陆芜湖,为了以本土化争取票友,梨簧戏索性改为“泥簧”戏或称篱簧,迎合芜湖下里巴人的口味。

南陵目连戏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县后,1400多年来,遗有大量闻名于世的人文景观和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

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代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由此可见演出时代久远。据本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明清时期,名伶辈出,班社应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间。清代同治时的《江南通志》就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

繁昌民歌

繁昌民歌,指流传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的民间歌谣。繁昌民歌内容广泛,曲调丰富,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近似口语而毫无匠气;曲调清新、流畅、淡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繁昌民歌种类繁多,有秧歌、山歌、号子、小调、门歌、儿歌和风俗礼仪类的民歌,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说唱、领唱等。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桥民歌

大桥民歌又称“北乡民歌”,是芜湖北乡一带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音乐花园中一株绚丽花朵。大桥民歌多以当地民众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为创造题材,他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干什么农活就口头创作什么歌、信手拈来,开口就唱。这些民歌内容丰富,以其清越、悠扬、婉转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常见形式为山歌、秧歌、小调、号子等。

无为民歌

无为民歌历史久远,源远流长,一些原始无为民歌可推溯至宋、元朝,具体年代无法考证。无为民歌体裁多样,品种齐全,大致分“号子、秧歌、小调”三大类别。歌词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口语化,生活化,乡土气息浓郁,都有衬词、衬句等。

新闻推荐

央行加强开户管理及可疑交易新规实施后——农商银行堵截多起可疑开户

■本报记者白云磊针对异常开户情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有权拒绝开户。央行发出的加强开户管理及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新规实施后,安徽省农商银行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进一步加强...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