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芜湖美丽乡村“内外兼修”留乡愁山水为“形”,文化为“魂”——

芜湖日报 2016-11-18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潘晔

眼前还是绵延的群山、金黄的稻田,没走几步,就能看到星罗棋布的古代建筑群,被绿树环绕的古井、古桥。深秋的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不仅山水如画自然成景,而且透出浓浓“古”意。

乡村美不美,既要看“颜值”,更要看“气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怎样兼顾村庄长远发展和历史文化继承,真正实现“看山、看水、记乡愁”,成为乡村建设者、规划者们绕不开的课题。

芜湖的美丽乡村,正在给出答案。近年来,芜湖市坚持科学安排空间布局,彰显乡村特色,不断挖掘旅游资源。一方面,依托山水等绿色资源,建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旅游景区,打造春夏秋冬四大类、13条旅游精品线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乡土文化旅游,讲好“村故事”,让传承的乡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山水与乡愁相得益彰,江城涌现出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以霭里村为例,这里不仅拥有小格里景区、岑山、倪家冲溶洞群等自然景观,而且在明代曾出过举人汪景,他的两子皆为县令、两孙双中进士。据考证,李白曾游居于小格里、霭里碧山一带,并留下名诗《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上非人间。”

“乡愁是一种人文情结,如果能和山水资源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南陵县烟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霭里村坚持“内外兼修”、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在做好“山水”文章方面,该村积极打造“十里油菜花廊”、“千亩栀子花园”、“向日葵花园”等观花基地,积极推进桥头换乘中心、旅游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地丰富乡村旅游资源。同时,把绿水青山、瓜果畜牧等自然资源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千村一面、相互模仿。

怎样彰显乡村特色、留住乡愁?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八方游客都会齐聚霭里“过小年”、赏民俗。在此期间,村里的家家户户挂起大红灯笼,有的村民忙着打年糕、木榨麻油、做米面,有的则忙着剪窗花、派领春联、挖葛根。整个村里以“送灶王、过小年、打年货”为主要内容,展现出乡村民俗节庆的图景。“除了‘过小年\’之外,我们还以‘霭里,爱你的地方\’为主题,打造特色文化村庄。”烟墩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积极挖掘烟墩文化、历史传说故事,进一步提升人文内涵,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美丽乡愁”不仅突出了乡村特色,还托起了农民的致富梦。近年来,霭里村积极实施“筑巢引凤”和“引凤还巢”工程,鼓励、支持能人返乡开展观光式采摘农业、旅游客栈和农家乐等项目,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形成家家参与、户户分享和服务乡村旅游产业的良性格局。目前,当地群众共投资5000多万元,发展农家乐20余家,并注册了“霭里人家”、“霭里八大碗”等品牌。

霭里村的变化,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市乡村“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民风更淳朴”,一个个昔日藏于深闺不为人知的小山村,正在华丽转身,更加宜业宜居宜游。

美丽乡村霭里一景。记者 陈剑 实习生 王腾 吕玲 摄

新闻推荐

驻村蹲点访民情 共建共享促脱贫

□本报记者杨正毛“这次住到村里来主要是听听大家的心声,对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有什么好的建议。”刚进门,市委副书记、市长潘朝晖就与前俞村村民俞正松攀谈起家常。11月19日至20日,潘朝晖深入南陵县...

南陵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陵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