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人张世清:一位伤残老兵的桑梓情

皖南晨刊 2013-11-02 20:42 大字

有这样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多年来一直省吃俭用、生活清苦,却把大笔的资金用来做好事、行善举,无论是捐资助学,还是修路补桥,都能看到他忙碌而执著的身影,周围的人深深被他为家乡公益事业倾注的一片丹心和真情所感动,这位老人就是宣州区寒亭镇通津村的一位伤残老兵、8月份成功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的张世清老人。

金秋的一个上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记者沿着狭窄弯曲的羊肠小道,穿过几幢新颖别致的农家小洋楼,慕名来到张世清老人的家——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后几经翻修的砖瓦房,这也是村上年代最为久远的老宅子,老远就能望见一位身材瘦削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屋外招呼我们。

因公致残却身残志坚

今年83岁的张世清老人,1949年5月参军入伍,在驻宣某部警备师团任军械员,负责军火收发,1951年7月他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一枚炮弹炸伤,结果失去了右肢。每逢阴雨天气,伤口处便疼痛难忍。1952年12月,张世清结束了在部队的使命,怀揣一本《残疾军人证》退伍还乡。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张世清克服自己的伤痛,凭借高昂的革命斗志和热情投入到家乡建设中。曾念过三年私塾、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他先后担任公社高级社会计、门市部经理,后又带领乡亲们白手起家创办轮窑厂,没日没夜地干,自己带头挑柴和担水,并从隔壁的南陵县费尽周折牵来三相四线电。先后创办了三座轮窑厂,生产的砖瓦畅销到泾县、南陵和宣城一带,为当时的通津大队和寒亭公社积攒了一笔价值80万斤原粮的宝贵财富,从而也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建设提供了可用财力。

“窑厂的生活就像是一杯苦酒,除了苦涩还是苦涩,但苦尽甘来的幸福感觉同样让人陶醉”,回想起创办窑厂艰难而曲折的岁月,张世清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十六载悠修助学情

二十六载悠修助学情

1987年6月,一向家里子女多、家庭负担重的张世清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2500元,请人给镇完小和村小学赶制了30张木头桌凳和20扇玻璃窗,取代原先用纸和稻草糊的课桌和纸窗,另外他还给两所小学的十几间教室浇筑了水泥地平。要知道,当时他一个月工资仅39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张世清也因捐资助学贡献突出,被选为政协宣州市八届政协委员,并被区、乡、村分别授予“校外辅导员”、“支持教育事业的有心人”和“校外园丁”等荣誉称号。

后来,张老从单位抱病回家后,捐资助学的劲头却一直没有减。从1988年开始,他自告奋勇地担负起村关协“会长”一职,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张老的爱心资助下,通津村跃进组的葛智超同学如期完成初中和高中学业,今年夏天参学入伍、奔赴军营;南阳组的伍珍珍同学完成初、高中学业,今年顺利考取省内一所本科院校。“要不是张爷爷的关心帮助,我哪能上得了大学呢,真心希望张爷爷长命百岁,好人平安!”电话中,伍珍珍语气腼腆,字里行间充满感激之情。

采访中,通津村党总支书记马中白告诉记者,张老做的好事一桩又一桩,一时半会儿说不完,从张老身上不难发现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人间大爱。去年农历腊月十八,一名叫露露的无家可归小女孩被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领到张老家中,希望在他家住一阵子。张世清和老伴孟小冬二话没说,当即为衣衫褴褛的小露露买了一身新衣服,还为她购置了一只手提皮箱,大年初一老俩口又各自给小露露包了一个大红包,细致入微的关怀犹如对亲孙女一般,“不是亲情胜似亲情哪”。

张老的爱心不仅在本村彰显,还向外村延伸。去年5月,他在一次闲聊中偶然获悉寒亭社区从小失去父母、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婷婷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缺乏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苦。次日清晨,张世清一路走一路问找到小婷婷的家,将600元爱心款送到小婷婷手中,鼓励她好好学习,并承诺会一直资助下去,直到她上完大学。如今,在张老的关爱下,小婷婷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小姑娘表示一定不会辜负张爷爷的期望。

26年弹指一挥间。经张世清老人资助的何止葛智超、伍珍珍和小露露、小婷婷等人,至于有多少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或许他根本没记,据村书记马中白推算张老捐资助学不下3万元,如果把张老当初捐赠的钱拿到现在折算的话,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修路补桥惠及众乡邻

修路补桥惠及众乡邻

张世清老人不仅热衷于捐资助学,帮助一个个贫困学子走出小山村、圆了“大学梦”,同时他还积极发挥余热,为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四处奔波、不遗余力,充分彰显了一名伤残老兵可贵的桑梓情怀。

在寒亭镇通往文昌镇的公路上有一座通津大桥,由于年久失修,桥两边几处共约20米长的水泥护栏已经垮塌,而这座大桥又是连接两镇十个村百余名孩子上学和乡亲们通行的必经之途。曾多次实地察看并深知这座大桥险情的张世清,一心牵挂着上学孩子和过往行人的安全,尽管行动不便,但他仍多次找到镇、村领导和自来水公司联系协调,并自掏腰包拿出1000元钱,购置水泥、钢筋和细砂,用于大桥护栏修建和自来水管道移动工程。镇、村领导被他的执著精神所打动,承诺全力支持张老的善行义举。

在大桥护栏施工阶段,张世清老人不顾年高体弱且身患高血压、糖尿病,每天头顶烈日,冒着高温酷暑,一连10多天义务当工程质量监督员,和施工人员一道忙会战、赶进度、把好关,终于在2012年秋季开学前,将大桥护栏整修一新并正式通车。“张老真是一个大好人,处处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他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呀!”司机徐光明对记者说。

乡亲们的称赞和认可犹如一颗“定心丸”,给张世清老人增添了莫大的信心和动力。今年夏天,他又自掏腰包拿出1500元钱先后请人对通津村通往寒亭社区的尹家桥、西沟桥、三道桥、二道桥等6座小桥护栏进行整修,自己对沿途10多公里的坑洼路段进行找平、修补,并雇请人对维修后的护栏进行浇水保养,他还让老伴烧饭做菜“犒劳”工人师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问起张世清老人积德行善做好事初衷时,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回答说:“国家对我们伤残老兵很照顾,看病、就医都能据实报销,每月还能拿到一笔可观的伤残抚恤金,我在农村生活也花不了多少钱,子女们条件都不错,他们支持我为家乡做一点事情,当看到家庭困难的农村娃受到资助后跨进知识殿堂、接受良好教育,当乡亲们对我做好事抱以肯定时,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啊,人生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概莫如此,我一定会把做好事进行到底,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张老话语质朴却铿锵有力。

新闻推荐

沈力与国画大师萧龙士之忘年交

国画大师萧龙士1889年生于安徽萧县,自幼喜书画。擅写意花鸟,亦工山水、人物,精于画荷,尤以画兰独步画坛。他为江淮写意画派之开创者,弟子遍及海内外。萧龙士是我国美术史上罕见的百岁书画大家,有“...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