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皖南商周青铜乐器研究(下)

皖南晨刊 2012-11-22 14:27 大字

安徽宿县出土的无者俞钲,仅三例带自名的前秦钲之一,高25,甬长8.8,舞修12,舞广9.3,铣间15.2,鼓间12厘米,重3.2公斤。钲素无饰,无枚无篆。甬中部有穿,舞平,铣尖,于部内收成弧形。腹一面铸铭文八行,计三十三字。宣城所出这件乐器,形制与其相近。

2、铜陵市文管所藏2件,一件为征集,一件为西湖乡朝山村村民上缴。

3、1978年泾县南容乡出土1件,据县文物志记载共出土5件,现仅存1件。

铜陵市西湖乡和泾县所出钲,发表材料上称之为“乳钉纹钟”,这两件形制相近,扁方甬,甬上有穿,在相当于甬钟枚的位置上,有规律地排列着似乳钉的凸圆点,每面分左、右两区,每区三排,每排三个。1984年湖北武穴市(原广济县)鸭儿洲长江江底下6米深处发现2件乐器,在其两面相当于甬钟枚的位置上,有规律地排列着径约0.35厘米的凸圆点,每面分左、右两区,每区约四、五排,每排三、四个。原称“句鑃”,高至喜将其列为“钲”类。句鑃和钲的主要区别在于甬部,钲甬上有穿、旋或甬顶有冠、冠顶加环,而句鑃甬却是光的。所以,本文将此两件乐器也暂定为“钲”。繁昌县文管所藏A28,形制和上述两件相近,也相应定名为“钲”。

高至喜先生根据钲腔的形制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以甬的形制分式,再以其装饰的不同分亚式,将铜钲分为三型十三式三十五亚式,无者俞钲是A型Ⅱc式,湖北鸭儿洲A型Ⅲa式,认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铜钲,均出自中原地区。属于西周晚期后段。从钲的形制看,很可能是从当时的甬钟演变而来,即将甬钟上的旋、旋虫和长枚去掉,便成铜钲,以用于军旅和宴享。从铜钲的发展、演变、分布情况看,是从中原地区向东、向南再向西发展传播。铜钲最初起源于北方,南方钲受到北方钲的影响而制造。无者俞钲年代为春秋晚期偏早,鸭儿洲铜钲年代定春秋早中期之际或春秋中期前段。

无者俞钲,胡悦谦先生考证铭文中的“无”即“许”。许国初封于河南许昌,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河南叶县),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22年),许自叶又迁夷,夷即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35公里的城父集)。

A型夔龙纹钲同时伴出1件重环纹球腹蹄足鼎。球腹蹄足鼎在西周中晚期出现,西周晚期最为常见。重环纹由横置的长圆或圆形图案连续或大小相间排列,多施于口下等位置,有一重、两重乃至三重。重环纹可能是从龙蛇类的鳞片演化而来,故亦称横鳞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因此这件重环纹球腹蹄足鼎年代约为西周晚期。A型钲另外伴出的1件绳耳鬲,与长山子无耳鬲等器身相接近,装饰纹样和鋬耳附着方式又在破山口找到共同的因素,破山口出土一件单把素面鬲,也是小口,高分档,在一足之上附有一个半环耳,附着部位和方式与正兴鬲也有相近之处,绳耳鬲年代应不晚于西周晚期。

由此推断,A型年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B型的年代约在春秋中期左右。

新闻推荐

赖少其在皖南

1939年10月,赖少其以《救亡日报》战地记者的身份从广西桂林辗转湖南、江西、浙江金华,最终到达皖南岩寺。经太平县新四军兵站人员的护送,顺青弋江而下到达泾县云岭。新...

繁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繁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