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推着不动,拉着不走;如今,不待扬鞭自奋蹄——华佗庙的脱贫“药方”和“药引”
作为“操心人”,王爱民很仔细:这家一亩半地,租金共1800元;那家才一亩地,租金只有1200元……一笔笔账算得倍儿清,让大伙儿都脸上笑嘻嘻的。
其实,王爱民心里更高兴,因为帮村民脱贫的路子马上就趟出来了。
因为位置相对偏僻,华佗庙村群众思想保守,主要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效益很低。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缺少劳动力,也没有致富门路。全村总人口1000多,贫困户就占到了十分之一。
2000年,王爱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接下村里这一大摊子事儿。怎么让群众富起来,就成了他最大的心事,一直想找一个“治穷”的“药方”。
现成的“药方”不是没有!
近几年,发展大棚菜已经成为伯乐集镇很多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镇里通过“政府主导推动、能人积极带动、群众自发行动”的发展模式,将“一村一品”不断引向深入,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了农民致富路。
现成的“药方”在华佗庙村却不顶用,因为一些村民“推着不动,拉着不走”。
大家真愿意安守贫困吗?非也!华佗庙村很多贫困户一缺资金、二没技术,更不愿意担风险。所以,只能眼睁睁看人家种大棚菜发家致富,自己只有羡慕的份儿。
王爱民明白,让治穷“药方”在华佗庙村发挥作用,必须得有一味“药引子”。
这“药引子”还真不难找。2015年初,27岁的村民陈洪涛返乡创业,靠着一股子闯劲,筹集100多万元资金,建起了蔬菜大棚。 蔬菜大棚是陈洪涛的,但王爱民也没少操心。从流转土地、建设大棚到招聘工人、销售蔬菜,陈洪涛只要有困难,王爱民就来帮忙、协调,就希望星星之火能够点燃村民们致富的希望。
“我种了八个大棚,一棚豆角、六棚辣椒、一棚葡萄。辣椒从过年就开始摘,摘到现在。这六棚辣椒效益还行,能卖到20多万元。”陈洪涛说。
“外村种大棚菜发了家,那是人家外村,咱学不来。咱村的人种大棚菜也发了家,咱自个为啥不能干?”陈洪涛的蔬菜大棚发展得红红火火,挣来的钞票花花绿绿,让其他一些村民坐不住了。还没等王爱民怎么使劲“煽风点火”,就有十多户村民找上门,要求流转土地发展蔬菜大棚。
“在陈洪涛的带动下,我们今年又流转土地70余亩,建22个大棚。为了保险,我们跟寿光市一家公司合作,由他们提供技术指导,生产、销售一条龙。”王爱民说。
记者 武占民
新闻推荐
袁金梅、孙艳丽:本院受理的原告王成英诉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现已审理终结。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本院(2015)寿民初字第3119号民事判决书。限你自本公告发出之日起60日内来本院民事审判第三...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