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鸟迹书背后的仓颉猜想

大众日报 2014-11-19 15:37 大字
仓颉画像石(沂南北寨汉墓出土)《淳化阁帖》所载“仓颉鸟迹书”古仓圣像(清代顾沅画)□本报记者卢昱

初冬的寿光,仓圣公园内绿意未褪。在园中的仓颉纪念堂内,墙壁上是绮丽的彩绘画幅,从结绳记事、贝壳计数到仓颉造字,顺着远古的演进一路奔来。

正殿中间有身披树叶、腰围兽皮的仓颉塑像,其身后有一金龙环抱的龛,内有他所造的28字。据传,这28个俗称“鸟迹书”的文字,为寿光仓颉墓所出,是造字之原形。仓颉惊天动地的造字壮举,在开启中华文明新篇章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猜不透的谜题。

仓颉造字圣人猜

2500多年前,孔子听说在周初时,北海(今寿光一带)的仓颉墓中出土了一块石刻,记有28字,无人能识。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便带弟子们风尘仆仆赶到寿光造访仓颉石刻。

结果,孔老夫子看完后也没有认出是什么字。从此,在寿光一带的百姓口中,诞生出“仓颉造字圣人猜”的传说。

“孔子看到的仓颉石刻,也称鸟迹书,周朝初年就在北海石室中出土。据宋代史学家郑樵所著《通志》中的记载,仓颉石室记有28个字,寿光当地人都称之为‘藏书室\’。周时没人识读,到秦朝时,宰相李斯认识其中‘上天作命,皇辟迭王’8个字,汉朝叔孙通认识13个字。”寿光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守祥介绍道。

对于仓颉石室的准确位置,早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即有详细记载:“巨洋水自湖东北流,经县故城西。……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

“郦道元说的‘湖\’是积而为潭的潭湖,在今天弥河流经的寒桥村与牟城村之间,‘故城\’是西汉时的寿光县城,在现在洛城镇牟城村一带。照此推断,藏书室应该在牟城附近。”赵守祥介绍道。

周初,寿光一带为纪国治下。仓颉石刻出土后,时人本着“文物保护”的观念,将之收藏于国家书库——“书府”中。为何孔子却在齐国的土地上访到这块石刻?

“纪国亡于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仓惶逃走,死去的夫人伯姬还没来得及下葬,夫人叔姬也没带,玉玺也没拿走,一去不返。我推测,这块石碑可能也没带走。他的弟弟纪季降齐,条件是‘先礼不废,社稷有奉’。所以说这块石碑或许被齐国收藏。”寿光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葛怀圣解释道。

仓颉石刻的命运也随春秋战国的时局起伏。“秦国灭齐国,统一中国。这块石刻从齐国到秦国。因此,秦丞相李斯才能得到此书,西汉太子太傅叔孙通得以识十三字。之后几经变乱,这块石刻下落不明。”葛怀圣如是阐释石刻命运的猜想。

“咱们现在看到的仓颉石刻拓片,出自《淳化阁帖》。这个阁帖成书于宋太宗淳化三年,也就是公元992年,它将《仓颉书》列为诸家法帖的首篇,备注‘在北海,此石虽不寻,而为吾国文字之祖’,并加以解读:‘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葛怀圣介绍道。

“关于如何解读仓颉石刻,自古至今,可谓百家争鸣,难以考证。”赵守祥说。据悉,唐山电视台原副总编马贺山认为:仓颉石刻28个字,揭示了人在世上生存的基本需要:我变老了,需要人照顾,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即“老有所养”;杂草和庄稼,一起割下,乞求少子在一旁帮助,即“壮有所用”;小儿拿着陶罐取水浇地,并缠着叔叔,要玩他的大刀上的红丝带,即“幼有所长”。

在民族古文字专家刘志一看来,仓颉石刻其实是彝文,译文应该是:“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释义为:“一群妖魔刚到来,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牵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法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老鼠魂归位。”

黄帝史官始作文字

仓颉石刻虽难觅其踪,但仓颉与寿光的渊源,却千丝万缕,在史海中回荡。

据赵守祥介绍,在历史文献中,寿光一带有一块叫做“青丘”的地方。在《山海经·南山经》中记有:“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镬。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需,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青丘就是今寿光纪台东面的青丘台。1950年勘察时,台高12米,西长42米,东长36米,南北各长30米。在民国时,这一带还有青丘台、青丘村。”赵守祥认为,青丘一带当是禹分天下为九州的青州文化区的核心地之一。

“仓颉生活在以古青丘台为地理坐标的一支古族中,他的祖先是生活在古巨淀湖和古弥河入海口一带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太昊氏和少昊氏。具体来说,他们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一直到龙山文化的创造者之一,他们地处‘东海\’,以飞翔在空中的鸟为图腾。”赵守祥介绍道。

“今寿光一带不论海侵时代,还是海退时代,都有大量的水中之洲。海退时代,古巨淀湖呈现,供人类食用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海侵时代,湖为海,但海之南,古弥河两岸一带仍有大量的土丘,分布在密如织网的水中,极适宜人类生活和繁衍。条件优越使人类迅速繁衍,地域狭隘迫使他们迁徙出去,所以从太昊以后的极漫长历史时期内,这里经历数次波浪式的人口外迁。”赵守祥说。

当人类走向平原,不断繁衍,在长期采集实践中发现了植物的繁殖特性、规律和食用品质后,原始农业开始诞生。而伴随原始农业的繁荣,人类各项创造如工具、陶器、住所建筑、御寒、遮体和示美衣物的织造、墓葬、装饰、祭祀等也越来越发达。

随着原始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类创造性实践范围、深度的不断扩展深入,自然地使人们产生用刻画符号来记录、表达的欲望。顺其自然,人类历史上文字的最早雏形——刻画符号诞生了。在此时期,居于海岱地区的仓颉先民们却因地域非常狭小、局限,有一部分被迫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到达今莒县陵阳河一带,到大汶口文化中期发展成古莒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在陵阳河遗址中出土刻有图像文字的大口尊,有七种类型13个单字。图像文字的重新问世,与当年甲骨文被发现一样,为考古、古文字、历史、天文等学科所瞩目,为我国汉字的雏形得到了共识。

在先民们东奔西走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由神农氏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传说中的黄帝部族,在打败西方炎帝部族、东方的东夷蚩尤部族后,实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黄帝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有了更长足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创造、大发明时期。其中有一项对中华民族有重大影响的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发明。

相传,黄帝请仓颉造字。在史籍中有多处记载:《世本·作篇》说,“黄帝史官仓颉作书”;《说文·序》也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帝王世纪》亦说,黄帝“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

“仓颉之‘仓\’,最早指粮仓,是农业经济高度发达后才产生的。仓通苍,苍指青色,指东方。‘颉\’字指鸟飞状,显示这个创造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部族是以鸟为图腾。仓颉作为中国历史上创造文字的人物,显示他与文字创造有极大关系。”赵守祥介绍道。

俯察龟纹鸟迹之象

仓颉造字之名,流芳千古。最早记载仓颉造字的文献是《荀子·解蔽》,记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该书作者荀子是古郇邑(今山西临猗)人,15岁到齐国游学,入稷下学宫潜心从学,至60多岁才离开齐国。因其学识渊博,成为稷下先生,又三次担任祭酒之职。

“由于荀子学问高深,声名远播,韩国贵族韩非和上蔡人李斯慕名到他任令的兰陵县拜师。后韩非成为法家代表,李斯则为秦丞相,助秦始皇扫除六国,建立秦王朝。秦朝吕不韦养门客三千,由其门客撰成《吕氏春秋》。”赵守祥介绍道。

“齐都距古纪国域内的仓颉墓仅有几十公里,荀子在齐时应该知道仓颉和仓颉墓,并在讲学实践中叙述仓颉事迹,记入到《荀子》中。并传与他的学生韩非,韩非将师传写入他的著作《韩非子》中,李斯则将师传记入他编的国家识字课本《仓颉篇》中。而稷下学宫荀子的学生们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在为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时又将其记入书中。这就是仓颉遗迹和仓颉造字传说在悉知者、记录者、文献中的传播路线图。”赵守祥解释道。

其中,在吕不韦门客对先古神话传说的梳理中,一个个在民间流传的造物主被钩沉出来。据《吕氏春秋·君守篇》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皆认可“仓颉是黄帝史官”之传说,“仓颉作书”的故事也在《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刀刻留痕。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如是描述其想象中的“作书”者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

“寿光民间传说与王充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处。”葛怀圣介绍道,寿光一带百姓口头相传,仓颉幼年父母早逝,是嫂子将其带大。儿童时代以放牧为生,放牧时都是嫂子为其送饭,时间长了有些社会闲话。后来,仓颉叫嫂子把饭送到约定的地点,他按时去吃,不让嫂子等着。可送的饭常常被外人吃掉,仓颉还是饿肚子。

“约定地点失败后,仓颉又想了个办法,分别在马蹄上刻印记,嫂子视印记找;后又画太阳方位,按太阳方位找;再后,把图形画到树叶上,嫂子按着迹象找。在这一系列刻印记、画太阳方位、写图形于树叶的过程中,仓颉观察大量天上人间事物,受到启迪,制作了鸟、马、牛、羊、水、火等形状的符号,并借此发明象形文字。”葛怀圣讲述道。

仓颉造字之功,影响深远。在沂南北寨汉墓中,墓主人把仓颉的事迹雕刻在墓壁上:左边一人四目,披发长须衣兽皮,坐在一株开着花朵的大树下,下面有榜,题名“仓颉”。仓颉右手持着有柄的末端带柔软物的东西,左手张开五指,正与对面的一人交谈。对面的人也披发,衣着和仓颉一样。此人大概就是古书中和仓颉一起参与造字的沮诵。

从北寨汉墓可见,仓颉造字,并非一人之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也认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字的创造与使用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必有一支先民,发明了以图、以符记事的方法,而后随着人口繁衍,人们发明的记录图符也渐趋泛化。文字不应该是某个人的创造发明,而是在某一个时期,由先民中的精英人物们,进行了文字发展史上一次大整理、大整合、大规范。仓颉在文字创造方面的贡献甚大。”

万人空巷寻“稿儿”

仓颉身后葬于何处,扑朔迷离。出土鸟迹书的寿光仓颉墓本是一座高台,在汉寿光县城牟城村处,文脉在此延续千年。明洪武年间,当地人又在寿光城西门外修建仓颉墓,以示纪念先贤。据《寿光县志》载:“仓颉墓在县城西大西门外,向北百步许,久为一邑名区。”

在仓颉墓东西各有一井,即寿光八景之一的“仓颉双井”。二井年代久远,神奇莫测。东井水质清冽透明,甘甜如醇;西井水略呈浑浊,苦涩如黄连。此二井相隔五米许,却迥然各异。若向东井掷一石子,西井则同时有声,水花泛起;若在西井投一石子,东井亦声纹如故。

除了修墓等活动,在宋以前的学校中,每到秋季,都要举行迎神赛会的活动,以祭祀的方式,来纪念“仓圣”。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光民众每年“谷雨”前后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仓颉书会”,到清明节时达到最盛。“人们从四面八方乘车骑马的、推车打担的,三五成群会集在仓颉墓前,举行三天专门交易文房四宝的盛大集会。与会者一则扫墓,二则买几件称心文具,三则看看仓颉双井。”葛怀圣介绍道。

“仓圣”给寿光带来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古代皇室规矩森严,除皇家宫殿建造龙头凤脊外,平民百姓是不准建造龙头凤脊的,违者是犯了十恶不赦之罪。“然而,在寿光的楼榭亭阁中都可筑有龙头凤脊,从未受到过皇家干预。民间传说就是因为寿光出了仓颉,皇帝才特给这样的待遇。”葛怀圣介绍道,建于魏太和三年的寿光文庙大殿,比同级县的文庙大殿宽1.5米、高2米,只比当时的金銮宝殿矮10厘米。

在寿光方言中,特有“稿儿”一说。它有“东西”之意,大人哄小孩时常说:“听话,等会儿给你买好‘稿儿\’。”它也有“事情”之意,如“这个‘稿儿\’,应该这样做”。它还有近似某种“想法”“做法”之意,如在评论别人时常说:“你这个‘稿儿\’,根本行不通……”

这个“稿儿”一词的传说,也围绕仓颉石刻展开。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不想沿袭商纣王的前车之鉴,向群臣征求如何治国。姜子牙提议,要想安定,必先统一文字。周武王便采纳姜子牙的意见,传令各地。

之后,姜子牙得知仓颉造字时,曾有书稿流传于世。当时各诸侯国用的文字虽不太一致,但都源于仓颉文字,要统一文字,就要找到仓颉书稿。姜子牙将此信禀报周武王,周武王随即通告全国,寻找仓颉书稿,并重赏献出仓颉书稿者。一时间,从王侯将相到乡间布衣,万人空巷,投入到找“稿儿”活动中。

为弄清书稿真相,姜子牙还带领一行人马,奔赴仓颉故地北海。经过数月搜寻,在北海城西,发现一块墓地。对墓地进行挖掘后,他们找到了一块刻有仓颉文字的石头——仓颉书稿。

“稿儿”被找到后,全国震动,周武王为此大庆七天。人们对“稿儿”也有了极深印象,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络绎不绝,烧香磕头。后来战争又起,仓颉书稿在战乱中被人盗去,文字统一工作又中止数百年,但寿光人将书稿和搜索的过程精炼为“稿儿”二字,并融汇到方言之中。

据传,仓颉造出“稿儿”时“天雨粟,鬼夜哭”。人类反应如何,传说中没讲。面对这项伟大的创造,先人们一定是千般惊喜,万般尊崇。始于青州一带的“敬惜字纸”习俗,也算这一尊崇的具体表现。

在传统文化中,文字与仓颉一样,具有神秘力量。白纸不要紧,一旦写上文字,就是两码事了。青州、寿光一带自古有“不以书夹刺,不以书作枕,不以书与妇女夹针线。不卷书折角,不乱翻乱揭,不杂乱堆积霉烂”的规矩。字纸和书籍是文明的象征,“敬惜字纸”既是人们珍惜文化、崇尚文明的表现,也是对仓颉等先贤的一种追念。

新闻推荐

寿光严打“黑出租”

□本报记者单辰戴玉亮本报通讯员张兴德1月18日,正值周末,市民外出增多,部分私家车主瞅准“商机”,用私家车载客赚钱。上午10点,记者在寿光市渤海路与新兴街路口的新华...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