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马餐”让铜陵白姜名扬天下
据《池州府志》和《铜陵县志》介绍,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朝廷在铜陵县顺安镇设驿站,称“临津驿”,是当时宁(南京)、浔(九江)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古代,因交通极不发达,当时信息传递主要靠水、陆驿站里配备的船只或马匹运送信使来完成。为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当时采取 “歇马歇船不歇信使”的运送方式。因此,每个驿站都设有为信使换马匹或船只时准备的快餐,这种快餐在陆路驿站叫“倚马餐”,在水路驿站则叫“倚船餐”。作为陆路驿站的临津驿也设有“倚马餐”,专供信使换马时吃。而铜陵白姜之所以成为“贡姜”名扬天下,这“倚马餐”可谓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生姜现在大多是作为一种普通调味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其实,在古代它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有种姜传统,还有“效速而利益倍”之说――《史记》上有“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之说;宋代陆游的《稽山行》诗云:“陂放万头鸭,园复千畦姜”。民间更是流传着“姜千畦,藕万陂,利亦比万金之家”的比喻。有俗谚云:“养羊种姜,子利相当”。可见,在古时候,生姜是一种让农民收益颇丰的一种农作物。据清代乾隆时期的《铜陵县志》记载:大通薑(即姜)。今邑大通镇四乡多艺之集镇出售,每岁不下数十万石(担),俗呼大通薑。为什么铜陵人喜欢种姜?是因为北宋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宰相)盛度(公元968~1041年,今铜陵县天门镇人)告老还乡时将生姜、牡丹等种子带回故乡,乡亲们则在盛度指导下开始种植生姜、栽培牡丹。千百年来,铜陵的姜农一直传承着姜阁保种催芽的技艺,如今盛度的第49代后裔盛昌春家仍保留着五堂姜阁,每年仍在为当地姜农保种催芽。据说其中的一号姜阁,距今已近两百年的历史,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为什么古时人们种植生姜会收益颇丰?是因为古时作为农作物的生姜上市交易后,是被人们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家中收藏备用的,所以它在古时多是以药物面目示人的,并被我国历代名医列为治病救人的一味好药。据现存《本经》《别录》《药性论》《千金·食治》《食疗本草》等众多医书介绍,生姜的药用功能主要有: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等。其用法和用量看具体病情,既可煎汤内服,又可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等。
我国江南地区明清时中医非常发达,尤其徽州地区更是产生了著名的新安医派,成为我国中医药史上一个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重要医学流派。据有关资料介绍,古徽州地区自宋代以来共涌现出著名医家近千人之多,写下各类医学著作800多部,至今仍传世的有400多部,其医家之众、医籍之多、创获之大、影响之深,为我国中医学派和地域流派之最。因其对我国中医的杰出贡献、地位及影响,古徽州因此有着中国明清时中医药“硅谷”的盛誉。其时,生姜一直是徽州郎中给人治病开方的药引与常用药物,更是温疫流行时最重要的一味救命药。
据说在明代中期的一年冬天,江南一带大雪封门,百姓绝粮断炊。于是江南各州县纷纷派遣信使前往京都发送告急文书求救。由于天寒地冻,众多信使在赴京途中不是人病就是马伤,导致其大多未能按时赶到京都。只有经由铜陵的这一路人马没出问题,赢得了朝廷及时拨来的赈灾粮银,解决了雪灾问题。于是,京都官员便问这一路信使,别的地方 “送报子”都不能按时到来,你们为什么能顺利到达?信使回说,因为我们经由顺安临津驿换马时吃了“倚马餐”。京都官员一听十分惊诧,说别的驿站不也有倚马餐吗?为什么就顺 “安临津驿的倚马餐特殊吗? ”信使说,“大人你有所不知,因为顺安临津驿的倚马餐是药膳,其秘方我也不得而知,不过从味道的辛辣与芳香上可以品味出来,其主味配方当是铜陵的老姜。这老姜温胃驱寒,回阳救逆,正好对症,所以就保住了我们的人马安全。 ”后来,这一说法得到京都御医的认可,于是铜陵白姜便从此声誉鹊起,声名远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铜陵市政协多年来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作为政协工作创新、履行职能的重要载体,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直接途径和协商民主科学化的有效平台,积极探索收集社情民意...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