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天灾掩盖人祸一些地方上项目搞建设破坏水渠,加剧了旱涝灾害
[摘要]一些地方上项目搞建设破坏水渠,加剧了旱涝灾害
近几个月,安徽省多地旱情严重,庄稼受灾,近日部分地区又遇暴雨天气,导致内涝。风不调雨不顺,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可是,记者在热线接访中发现,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大兴土木搞建设工程的同时,人为破坏当地已有的灌溉水渠等水利设施,导致旱涝来临时,农田无法及时灌溉或排水,农民只能望“渠”兴叹,在抵御无法回避的“天灾”时还要承担“人祸”带来的不利后果。
如铜陵县钟鸣镇牡东村村民近日反映,他们家农田附近有一灌溉水渠,上游连接当地一个名为牡丹的水库。 2005年前后,地方政府建工业园时,将这条水渠填平了。最近几年,风调雨顺,未遇干旱,村里的当家塘可以满足农田灌溉需要。可是,今年干旱,当家塘没水,虽牡丹水库灌溉水源充足,因水渠被填平,水库的水无法放到农田,直接导致该镇两个村近千亩农田干旱。他们多次向镇政府反映,一直无果。为此,记者也联系该镇政府分管此项工作的副镇长。她解释,对此问题,村里已书面向镇里汇报了,他们镇干部已到现场勘察,拿出了初步方案,下一步计划在园区外再重新开挖一条水渠,解决抗旱问题。
临渴挖井的应对措施显然不靠谱,怕是水渠挖好时,农时已误。
“我们当地搞土地整理,把水渠整平了,我流转的农田根本无法灌溉。 ”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种粮大户陈学良、何三应日前告诉记者。据他们介绍,当地有一大型水库——红旗水库,水源充足,往年,如遇到干旱,从水库放水,通过水渠,就可直接灌溉到他们流转的农田。这条水渠宽、深近1米,长3公里。2008年,当地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把这条水渠整平了。最近两年,雨水充足,农田附近的水塘还能自给自足。今年干旱,水塘无水,四五百亩农田无法灌溉。他们流转农田,购买种子、化肥等,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因干旱又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两人非常着急。他俩多次找村、镇领导,要求恢复水渠,可至今也得不到解决。对此问题,该镇党委李书记告诉记者,当年土地整理时,图纸是由设计院规划设计的,但设计有些缺陷,后来村民反映后,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现在,镇里仍在继续想办法,争取尽早解决这两位种粮大户的农田灌溉问题。
旌德县三溪镇建强村村民也告诉记者,他们当地有一条河名为徽水河,徽水河边有一条支流,宽五六米,深半米,可灌溉他们村千亩农田。当地引入一家采砂公司,去年下半年时超范围开采,将这条支流给毁了。虽然这家公司后来挖了一条宽1米,深达0.7米的水渠,因今年旱情严重,这条水渠太窄,过水量小,根本不能满足附近农田灌溉需要。农民为了抢水,经常相互争吵。对此,该镇党委书记则解释,这家公司违规采砂,并不像村民反映的那么严重,不过,该公司已受到县水务局处罚。采砂公司开挖的水渠,不会影响农田灌溉。随后,记者再次联系当地村民,他们说,水渠一下子变得这么窄,1000亩农田用水怎么能不影响?再说,因最近发洪水,水渠已被砂石填平了,镇领导不了解实际情况就随意表态。
因为搞工程人为破坏水渠,不仅是上述三例。本报去年曾报道过,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乡政府违法占地建房,将一条灌溉水渠填平,导致500多亩农田既不能灌溉又无法排涝;阜南县国土局于2008年在该县洪河桥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因项目区电灌站设计不合理,导致该镇白集村3000多亩耕地几年来无法灌溉。去年经本报披露后,该县国土局虽多次承诺拿出方案解决,可实际上承诺至今也没兑现。
当前农村硕果仅存的现有灌溉水渠,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靠当地群众集资筹劳建成,后来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和集资筹劳政策限制等新情况的出现,依靠群众集体兴修水利设施的壮景已经不复存在。而这些有限的灌溉水渠,却因地方政府搞建设、整土地被毁坏,实在太可惜了。只要地方政府领导在上马或谋划建设项目时,能提前考虑到水利设施的保护问题,完全有办法有能力做到二者兼顾。
天灾不可免,人祸却能避。在当前抗旱排涝工作的关键当口,来电来访反映此类问题的农民无一例外都在呼吁,地方政府在花大气力抓防汛抗旱工作之后,在平时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别忘了保护当地现有水利设施的“安全”。
本报记者 王明存 实习生张长纬
新闻推荐
今年6月29日,农业部授予6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安徽省有27家合作社喜获此殊荣,记者随机选取其中部分养殖合作社,看看他们有哪些成功经验。规模很大,带动农户多...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