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农业振兴插上腾飞翅膀 ——肥城市地龙农机合作社一二三产融化发展纪实

泰安日报 2016-10-11 00:00 大字

 

□通讯员 张鼎信 马庆泉 刘志明

走进肥城市地龙农机合作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硬化场地和琳琅满目的农业机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捡拾打捆机、植保机等农机装备整齐的陈列于道路两旁,场面十分壮观。现代化的办公楼房、宽敞明亮的农机具库房、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生机盎然的景象尽展眼前。自2013年成立至今短短的三年中,合作社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子,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规模经营 科学管理保丰收

地龙农机合作社所在的肥城市蔡家颜子村,常住人口480人,拥有耕地944亩。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全村粮食生产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13年,在城市干工程多年的汪西军回到家乡任村主任,说服村民带资带地入股,搞农机服务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合作社社员以土地、农业机械和资金折股入社,年终结算分红,对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并依靠水利设施和机械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通过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统一使用机械,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土地流转后在合作社统一经营下比分散经营每年每亩可增产量180斤,按市价折算,每亩可为农户增加200元收入。而社员在获得稳定的入股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外出务工,每年可增收5万元以上。经济收入相当可观。”合作社经营主管汪官静给笔者算了一笔账。

合作社带来的可观收益极大地调动了周边村民入社的积极性,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86人,农机具60余台套,流转土地2472.4亩。通过科学化经营管理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社员利润分红3000多元。

拓宽服务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地龙农机合作社进一步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合作社借助机械数量多、机具集成配套、生产规模大等优势,推行“订单作业”“土地托管”等作业服务模式,可以为全村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全程社会化服务。

面对粮食价格下降的不利困境,合作社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通过减少流转,增加托管,投资100万元新上六组烘干机,建成拥有9台组粮食烘干设备,年烘干能力1万吨的粮食烘干中心,大大降低了粮食损失率,提高了粮食品质,成为饲料加工商倍加青睐的优质产品。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维修及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合作社进一步推进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外聘高级维修工1人,中级维修工4人,建成200平方米维修车间和300余平方米的培训教室,并围绕驾驶员安全操作技能、农机维修保养技术、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等内容开展技能培训。

目前,地龙农机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耕、种、收、管、烘、运、销的“一条龙”服务、农机推广、技术培训、机具维修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组织。

“粮芯”产业 走出现代卖粮路

2016年地龙农机合作社吸取单一农业生产模式下粮价波动对合作社造成巨大冲击的教训,借助全市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契机,投资351万元购置了高档6FTSM—8型石磨等级面粉加工生产线成套设备,并迅速投入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合作社石磨面粉深加工项目每天可加工小麦2000余斤,出粉1600余斤,按目前市场行情计算,每天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余元,收益相较原粮零售收入提升了三倍以上。

地龙麦芯制粉新产业成功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嫁接到传统农业生产中,结合自身农机全套服务、粮食烘干机组,真正实现了粮食从播种到收割、从烘干到加工全过程的产业化、链条化,从而迈出了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的步伐,极大延展了农业生产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

新闻推荐

安站镇郝家村 黑木耳“种”出致富路

本报10月10日讯(通讯员刘晓宋衍承)近日,笔者在肥城市安站镇郝家村黑木耳栽植基地看到,贫困户们正在为菌棒们打孔、种植、封盖……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这是6.5万个菌棒,可产优质黑木耳干品6500斤左右,...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