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接版与此同时军分区还组织名驻军官兵在当日点之前也

莱芜日报 2011-04-22 23:21 大字

(上接A1版)与此同时,军分区还组织80名驻军官兵在当日12点之前也赶到现场参与救援。

银河纺织集团60多名民兵从17日上午就开始参与各个着火点的灭火,他们硬是用简易的灭火工具把一股股山火给扑灭了。连续五六个小时的工作,他们的嘴唇干了,脸被熏黑了,但他们拍拍身上的土,整整头上的安全帽,重新投入到另一场战争。

4月18日凌晨两点半,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时,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的工作人员接到紧急命令,立即电话通知所有市直和省属机关事业单位,组织各单位人员赶赴火灾现场!

上午八点多,老虎岭地段0九公路一侧已经停放了很多公交车,来自各单位的机关人员有秩序地领着铁锨、水桶等灭火工具,奔赴各个着火点。仅18日一天,就有1200名机关干部奔赴火灾现场。

4月19日7时,最后一个死灰复燃火点被扑灭。但为进一步防止复燃,根据安排,农业、交通、建设、教育、政法、卫生、经信等7个市直系统继续组织人员,在现场继续轮流蹲守。

在这次救火行动中,基层群众展现了团结一心、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着火了!”4月16日晚8点多,雪野镇邢家峪村支部书记在大喇叭上一喊,邢老汉以及乡亲们并没有逃离,而是带着最原始的工具上山灭火。

大罗圈村对面的山头上依然冒着浓烟,村民们不敢大意。一声招呼,村里百十口子人都拿着铁锨和水桶向山头赶去,一时间,山上人接人、桶接桶。

大王庄镇复宁街57岁的张老汉得知发生火灾的消息后,顾不上和家人打招呼,就拿着铁锨急急忙忙赶到火灾现场参与扑火。17日晚上9点多,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又给参与救援的民兵们当起了向导,第四次冲向救火一线,“这里地形我比较熟,给救援队当向导,为救援出一份力,值得。”

4月17日晚,山风突然加大,大火再次燃烧起来。而酉坡村是这次死灰复燃后的重灾区。之前全村人连夜转移,刚回来不久,人困马乏,但村民们不顾疲劳,带上工具就上了山。

19日一早,52岁的毕秀花和几个妇女有的拿锨,有的拿水桶往山上赶,她说:“这些树有我们的心血,现在能救多少是多少。”

65岁的苏延彬来了,70岁的许树孝来了,71岁的魏书宝也来了。村里能干活的五六百口人,凡是能行动的都来了。而他们好多人连续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了。“来个人,这里还冒烟,再用土压压。”一个人大声指挥着村民。他是酉坡村的支部书记王会宝,在山上待了三天了。为了防止火势蔓延,头一天他组织村民在坡南打了防火通道,从而保住了向北的一片山场。

上山的路崎岖难行,有的地方松软易滑。这里原本没有路,灭火的群众硬硬踩出来一条路。在一个小陡崖上,一个年轻的女同志伸出手来,一个个拉着往上走的人们。

黑山村55岁的李兰英和几个妇女打昨天就到山上救火。她们是从村里背着水走了十多里山路来到这里,看到哪里冒烟,就浇上点水,防止再起火。

火灾现场有几千名武警及消防官兵和干部群众,又是连续作战,在这偏远的山上,吃喝是一个大问题。

莱芜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亓飞得知北部山区发生火灾的消息后,心想,自己虽然不能到现场救火,但作为一名莱芜人,应该为这次救灾作一点贡献。考虑到救灾人员众多,吃饭不方便,他立即发动家人,给救灾人员准备食物。和母亲商量后,他立即停下制作酱肉的锅炉,召集人来蒸馒头。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努力,18日上午,他给指挥部送来了2800多个馒头、800多包酱、2000多瓶矿泉水以及部分牛奶,19日,又送去一批,总价值近20万元。他的母亲说:“我一个老太婆也使不上劲,没法去救火,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小伙子们吃得饱饱的,赶快把火扑灭。”

钢城区政府、市教育局、市烟草公司都组织人员到救火现场对一线官兵进行了慰问。他们带去了牛奶、矿泉水、面包、香肠等慰问品。

鹿野学校是这次救灾的指挥部。接到通知后,鹿野学校迅速准备好指挥部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保证水电供应,安排15名教师听候调遣。同时抽出一部分学生宿舍让救灾的官兵休息。为保证指挥部的正常工作,值班教师24小时轮流值班。在此期间,校长毕桂梅一直坚持在学校服务,而她的家就在火灾严重的酉坡村,为了工作她一直没有回家看看。

华山林场云海大酒店的老板张之海用自己的面包车拉林场职工上山救火,向山上拉矿泉水,“能帮多少帮多少。”

火灾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众志成城。 

新闻推荐

无形的感觉 有形的变化——— 莱芜供电公司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景来新 通讯员 王宪才初冬的乡村格外萧条,但是走在莱城区大王庄镇的大街小巷里,见到的都是村民们收姜种蒜的忙碌景象。近日,记者在大王庄镇采访时,偶遇正在自家农田中收姜的前张街村党...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