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穷山乡找到“金钥匙”
本报记者 何雪峰本报通讯员 袁浩
千亩生态水稻基地之上,数百只白鹭翩翩飞翔;片片绿汪汪的稻田之下,青鱼黄鳝时隐时现。在泗县山头镇骆庙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喜人的现代生态农业图景。谁能想到,这个泗县东北部最贫困的“偏旮旯”,短短几年旧貌换新颜。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正是这个穷山乡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多年来,骆庙村一直以“一麦一豆”传统农业模式为主,没有优势资源和产业,农民增收渠道有限,加之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常常陷入增产不增收的窘境,这给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难题。
“农民分散经营,很难抵御农业风险。农业要实现突破,必须将土地集中起来,交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约经营、规模生产。 ”村主任何继周说。经过多次外地调研和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村两委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实行土地流转,创建生态农业园。农业园和村里30多户贫困户以每亩800元的价格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共流转土地2057亩,种植1000多亩生态水稻、1000多亩生态黑豆等绿色生态农作物。
记者惊讶地发现,虽然不施任何化肥农药,生态水稻却有着充足的肥料。原来,稻田里放养了大量青鱼、黄鳝、泥鳅等,青鱼的粪便在水中发酵生成生物菌肥,成为上等的水稻的肥料,同时也是黄鳝和泥鳅的食物。黄鳝和泥鳅在稻田里钻地打洞,还有利于疏松土壤、改善土质。
“今年风调雨顺,水稻定会有个好收成! ”村主任何继周喜悦地说,“公司已跟全国知名粮储公司签下收购协议,这种生态水稻因为是绿色无污染,脱粒出来的大米每公斤能卖到88元,是普通大米的10倍。 ”
今年7月,生态农业园创新发展模式,与骆庙村所有贫困户签订一份合同,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让土地生金。入股的贫困户,每亩800元土地租金照常拿,在公司生态园里干活每天100元务工费,年底还能通过分红获得额外收入。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生态农业园实行兜底,在每亩800元土地租金不变的前提下,每年发给他们每户最低生活保障金1200元。由于农业园的经营效益与自己所获分红直接相关,贫困户工作起来十分积极,就像在自家地里干活一样。
引入生态农业,村里的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打工赚钱,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增进了解、拓宽泗县涉外企业及外籍员工的服务管理渠道,11月9日、10日,泗县公安局出入境大队会同辖区派出所对全县涉外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走访民警与各企业负责人进行了...
泗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