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不间断,义务为村里修路,乡邻们亲切地称83岁的他为——“愚公”老梁
■ 本报记者 何雪峰本报通讯员 袁 浩
连日阴雨,泗县卢圩村的一些路面受到破坏,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梁家赞二话不说,见路就修,见坑就填。 8月2日一大早,在村口的一处汛期水毁路面,老梁又出现了。他不顾酷暑高温,先挖沟放水,接着铲路边的石子填平坑洼。他身旁停着一辆脚蹬三轮车,里面放着自备的锤子、锹、镐等修路工具。他的义举也引来了村里几位年轻人跟着干。这样的场景已持续了3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村里泥土路居多,一些生产路、乡村公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也制约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从那时起,老梁就横下一条心,一定要为乡亲们出行方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老梁自费买了锤子、锹、镐等工具,有时还自掏腰包买来石子、沙子和水泥等筑路材料。那些年,老梁拉着个平板车到处修补村道路面。许多人不理解老梁,问他图个啥,老梁笑了笑说:“俺啥也不图,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
为节约成本,老梁村前村后到处捡拾废砖、石块等建筑废料,别人眼中的累赘在他眼里却成了个宝。 1987年老梁家盖新房,老屋墙根扒出的许多碎石块,也被他一点一点拉去垫路了。“俺大爷家原来老房子地基有一米多高,为了修路,现在都被刨平了。”老人的侄子梁修臣现在还能记起这事。
做好事也会“上瘾”。起初,老梁利用农闲时间修本村的路,后来“战线”逐步拉长,本村的路修好了,还修邻村的损毁路。再后来,只要是见到哪里有路不平整,老梁无论农忙农闲都会立马去修,乡亲们亲切地称他“愚公”老梁。为了修路,老梁不怕苦、不怕累,有时一干就是两三个钟头。老梁说,半天路修下来,不仅不疲惫,反倒浑身精神哩。据有的村干部估算,30年来,老梁拿出种地、卖树的一部分收入,差不多投入了3万多元用在义务修路上,所修补道路累计超过了500公里。
这几年,随着泗县民生工程的不断推进,乡村道路越来越好,但老梁并没有停止他的修路步伐。“老梁几十年如一日义务修路,感染了周边村民,也带动了乡风文明。”卢圩村党支部书记卢丙圈说。
新闻推荐
□王敦平新形势下,要做好交通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交通部门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准突破口,选好着力点,有针对性地探索工作对策和途径,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用新办法应对新挑...
泗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