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砀山茅窝与新四军的情□黄世东

拂晓报 2014-07-16 22:07 大字

在砀山县城乡,每到冬季,道路上就会响起“踢里塔拉”穿芦蓊走路的声音,这是砀山人冬季最爱穿的一种特制保暖草履——芦蓊,一般又叫茅窝子。茅窝子是用芦苇最前头的种穗(芦缨)在木头或雷草编成的鞋底上编织而成。聪明的砀山人充分利用当地盛产芦苇的天然资源,秋冬时节编织芦蓊销售,旧时有的甚至以此为业养家糊口。

芦蓊有木底与草底之分。木底芦蓊是将杨柳木或泡桐树根刻制成鞋底,用芦缨在木底上编织鞋帮。青壮年穿高些的芦蓊,显得分外精神和挺拔,给人以气宇轩昂、力与美的视觉感受。雨雪天气里,年轻人穿着高高的木底芦蓊在雨雪泥泞的路上行走而不会沾湿鞋袜。

草底芦蓊一般是老人和儿童们穿,较软的草底可以起到防滑作用,走起路来没有“踢里塔拉”的声响,但不太防水。由于芦蓊造价低廉,且保暖性好,一双芦蓊能穿四五个冬季,因此倍受百姓青睐。

“龙蓊”的称呼还有些来历。据传说,与刘备卖草鞋有关。东汉末年,刘备曾在河北涿州靠卖草鞋为生。涿州为北方,没有大面积的水稻,因此,他卖的草鞋只能是用白洋淀周围随处可见的芦苇缨编织而成。后来刘关张结义联手讨贼,一段时期就是活动在砀山及徐州一带。因当时刘备的部队还处在艰难时期,冬天将士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棉鞋补给,刘备就想起了当年他用芦缨编织草鞋保暖御寒的经历,便亲自传授技艺,使其部下免受脚被冻烂之苦。随即,当地百姓也学会了这项技术,冬季都用当地盛产的芦缨来编织芦蓊御寒。这里百姓认为,刘备才是后汉的真龙天子,所以人们就把“芦蓊”叫做“龙蓊”了。

在砀山,还有一则芦蓊与抗日将领彭雪枫将军的故事十分感人。1941年深秋,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总揽全局,亲点时任八路军少将参谋处长的彭雪枫将军,命其率部挺进皖苏豫接壤的砀山县南部雨亭区(芒砀山周围)抗日前线。当时,处于日军、国民党部队、地方武装割据控制之下的雨亭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为了尽快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彭雪枫将军率领三百多人的队伍进驻这里。

当地百姓对彭雪枫将军这支队伍不太了解,起初大都处于观望态度。在这严峻的局势面前,如何迅速建立起抗日根据地,成了摆在彭雪枫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彭雪枫将军知难而进,首先做好当地百姓的思想工作,在生活上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向当地百姓宣传抗日的道理。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奇袭日军王集军需库的胜利,在群众心目中树起了新四军抗日救国的形象。再加上彭雪枫在自办报纸《拂晓报》上的广泛宣传,广大皖苏豫地区人民,都踊跃报名参加彭雪枫将军的新四军。

随着队伍的迅速壮大,加之已进入冬季,部队的军需供应就成了现实问题。将士们的军服本就单薄,军鞋更是问题。这一年冬季,芒砀山周边雨雪交加,天气严寒,将士们生活极其艰难,这将直接影响到部队的训练作业。彭雪枫将军见砀山老百姓都穿龙蓊御寒,便亲自向当地编织龙蓊的高手学习编织。之后,他又亲自组织部队里一批巧手战士学习编龙蓊。当地百姓知道后,也都积极帮助队伍编织芦蓊,解决了将士们的御寒问题,使部队休整练兵时免受冻害。开春后,彭雪枫将军率部接连打了几个漂亮的歼灭战,大大鼓舞了我皖苏豫边区群众的抗日士气。

这一故事并非传说,而是砀山在世的老人亲眼所见。砀山的龙蓊虽然平常。但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砀山“三大主体”助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本报讯  今年以来,砀山县围绕果蔬、畜牧、林木、粮食四大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三大经营主体”培育为核心,以“一区多点”建设为载体,以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为...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