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养不减收 转产解民忧
在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中,五莲县于里镇小冯家坡村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引导养殖户利用原有养殖棚转产种植食用菌,成立食用菌合作社抱团增收,堵疏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停养不减收,转产解民忧”的养殖污染治理新路子,既实现了养殖污染治理的目标,又为群众解除了停养后收入减少的后顾之忧。
我是党员,我带头
小冯家坡村位于于里镇驻地南5.4公里处,170户476口人。该村共有18户22个养殖大棚,养殖收入是养殖户主要收入来源。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之初,这些养殖户都存在抵触情绪,认为不搞养殖就失去了创收的渠道,治理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该村党支部书记孙家聪养殖生猪,价格好时年收入近30万元,突然被要求停养治理,他也同样心疼。“我是党员,我带头,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看着我呢,作为支部书记,我必须得发挥带头作用。”他说到做到,迅速对棚内的300余头生猪进行了售卖处置,毅然停养,以实际行动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看到孙家聪带头停养,部分养殖户思想开始松动:“家聪养猪比咱挣钱还多,人家都停养了,咱也不能硬拖着。”村“两委”抓住有利时机,挨家挨户、三番五次上门做养殖户的思想工作,用身边的现实情况和他们分析养殖污染给村庄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
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大部分养殖户逐渐认同了治理行动,但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养殖投了那么些钱,连棚带设备,再加上发酵床、发酵池等改造花的钱,一个鸭棚就得11万—12万块钱,停养后这块儿投资不白费了?”
孙树满是村里最早的养殖户之一,面对上门做思想工作的村“两委”成员,他当场就落了泪:“俺老两口子都这么大年纪了,身体都不好,这些年全指着养鸭挣点儿钱过日子,这会儿不叫俺养鸭了,您说俺还能干点什么挣钱呀?建棚还有建沼气池的花费到如今还欠着饥荒,俺这日子怎么过?”群众的担忧和眼泪,深深地刺痛了孙家聪的心:“不能单纯只靠停养、拆除的办法进行治理,一定要帮助老少爷们儿想个其他的增收渠道才行。”
停养不减收,转产
经过一番思索,孙家聪发现村民孙万海、孙万远种植蘑菇效益不错,一个蘑菇棚年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再者小冯家坡村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有着30余年的种植历史。他眼前一亮:养殖棚的棚内设施改造后正适合种植蘑菇,孙万海家里供着两个孩子上学,房子建设得在村里也是数得着的,经济效益上非常有说服力,可不可以引导群众利用现有养殖棚改造转产种植蘑菇实现“停养不减收”呢?
想到这些,他快速与管区党总支书记和包村干部进行了沟通,经过共同研究,并外出学习考察,一致认为该方法可行,于是初步确立了通过现有养殖棚改造转产种植食用菌的思路。
思路确立后,孙家聪在全村“党员活动一小时”会议上,向党员提出了利用养殖棚转产种植食用菌实现养殖污染治理的想法。
会上组织党员进行了认真讨论、分析,统一了意见。党员会后,又迅速召开了养殖户会议,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经过多次会议和入户,养殖户进一步认识了养殖污染的害处和转产的好处,全村18个养殖户中,16个养殖户向村党支部递交了转产承诺书,保证在5月10日前整改完毕,7月10日前种上蘑菇。养殖户孙树有因为养殖棚老旧不适合改造成种植棚,已于5月初主动拆除;而养殖户孙家善转产养起了桑蚕。
成立合作社,抱团增收
小冯家坡村“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积极寻找工作突破口,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难题,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配合。说起养殖转产和蘑菇种植收益,村民孙万信算了一笔账:“我的养殖棚改造后,如果全部利用起来,一茬能装3万斤棉籽皮料,收入3万元,一年种两茬蘑菇,能收入6万元,收益相当可观。”
针对治理、转产的实际,孙家聪思考了很多,既要做到“停养不减收”,还要稳妥推进。他计划以这次治理转产为契机,在村里成立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年龄大、身体不好的养殖户可以申请以养殖棚入股作为“股金”后期分红,养殖棚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自己还可以在合作社里打工赚取“薪金”。对种植蘑菇效益有顾虑的养殖户,孙家聪则和他们商议先少量试种,不要满棚种植,待学习掌握一定的种植管理技术后再逐步扩大规模,降低种植风险;而孙家聪自己则决定满棚种植,给群众树立转产信心。
“下步,我们将统一购买制作原材料,积极寻求销路,发挥我们村70多名在青岛贩菜的能人效应,聘请专业种植人员,解决技术等问题,实现‘种、管、销\’一条龙服务。同时,发挥食用菌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周边村庄群众种植食用菌,带动周边群众打工就业,实现抱团增收,力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谈到未来发展,孙家聪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侯庆萍“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有能力帮助别人是一种幸运。”说这话的是宋代玲,一个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普通个体户。2011年一个偶然机会,她成了“日照爱心志愿者联合会”中的一员。...
五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五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