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展演促进大和谐

广西日报 2010-12-10 22:22 大字

首届南宁市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精彩纷呈

□本报记者 蒋 林

神奇的绝活,嘹亮的山歌,曼妙的舞姿……历时九个月的首届南宁市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落下帷幕。来自南宁市六县六城区的民众同台竞技,用舞蹈、独唱、魔术、喜剧、小品等多种形式,演绎和谐社会民生大戏。

舞台搭到群众家门口,“老百姓演,老百姓看”,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今年3月至12月,南宁市开展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大展演的主力和积极参与者多是农民演员、乡村剧团和社区演出队、街道业余文艺团体。活动开展以来,在社区,在村镇,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如雨后春笋蓬勃开展。

小小的树叶也能吹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木叶独奏《大地飞歌》那耳熟能详的动人乐曲,勾画出歌海绿城的美景,引起大家的共鸣。

灵水清清,鸟话花香,这就是我们的灵水社区;

和谐相处,亲如一家,这就是我们的灵水社区;

共同努力,团结奋进,我们一起创造幸福生活。

歌伴舞《灵水社区之歌》通过热烈喜庆的歌舞,演绎了新时期新型社区和谐美好的生活情景。乐曲中注入了壮族敬酒歌的音乐元素和壮族青年男女喜结连理的情节,既充实了歌曲内容,又突出了壮族以酒会友、其乐融融的情景。

在一阵嘹亮的唢呐声中,蒲庙镇那路村女子八音队闪亮登场,在《喜临门》乐曲声中,队伍变换出各种造型。演奏者一脸自信,鼓起腮帮将唢呐吹得高亢悠扬。

良庆区那马街表演的《欢庆龙狮》喜庆欢腾,时而腾云驾雾,时而蛟龙入海,时而盘旋回环……令人称奇的是,舞龙者居然是十位女士!

《花都,我可爱的家乡》,歌唱者用甜美的歌声为人们描绘“满城尽是茉莉花”的情景,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是一幅旖旎的横县茉莉之乡油彩画。

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文艺队的扁担舞《丰收喜悦》,是从壮族民俗扁担舞衍生而来的。表演者用扁担敲击板凳,在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中,艺术化地表现壮家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动作,丰收的喜悦之情随着那清脆的扁担敲击声、欢快跳跃的身姿,表达得淋漓尽致。

武鸣县太平镇庆乐村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的师公歌舞剧《壮乡欢歌》,将壮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融入现代壮乡农村和谐文明新生活的酣歌曼舞中。糅合着壮话山歌和唱、师公戏的精心编创,给人强烈的民族艺术冲击。65岁的村民黄进贵是庆乐村文艺队年纪最长的队员,他说:“我们村是老文艺村了,不管三岁孩子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个个都能随口哼上一段家乡戏。村民们都是‘白天泥腿子,晚上金嗓子\’!”

大展演中,年轻人的活力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用街舞、乐曲等表演形式,尽情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宁市兴宁区民生街道办新华社区“嘻哈红人”街舞团的十几个年轻人,用原创街舞《老城新貌》跳出了一幅南宁人的生活画卷,四五个年轻人全身涂着黄色油彩,模仿着步行街上的铜像造型。三四个身着时尚服饰的青年,吃着正宗的南宁老友粉,快乐起舞。惟妙惟肖的表演,将充满活力的南宁人生活情景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南宁人面前。

为了更好地表现节目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提升表演质量,南宁市及六县六城区分别组织文艺专家对演出队伍进行专业辅导,帮助文艺队编导修改节目内容,挖掘地方特色剧种、故事。先后组织21批次县市级专家、群艺馆辅导老师深入村镇、社区,对一千多个节目进行指导。并通过城乡互帮、互动活动,以社区文艺队帮扶乡村文艺队,带动城乡文艺共同发展。

在宾阳县,当地文化馆12名馆员每人负责1~2个乡镇,走村串寨,对全县9个业余文艺队、50多个节目进行辅导和排练。中华镇的师公戏摒弃封建糟粕,将其演变成现代山歌剧,受到群众热捧;露圩镇蓝衣壮的山歌老曲新编,唱响新生活;甘棠镇灵动逸俊的彩凤舞,“舞”进了上海世博会……

政府的倡导,迅速激活了基层的“文化细胞”,一个个文化社团、一大批沉寂已久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乡村社区间形成邻里团结、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生活的和谐氛围,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创举、新品牌。

政府从“吆喝”到“导演”,群众从“看客”到“主角”。群众成为主动的文化创造者,老百姓从被动文化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文化创造者。这种由文化角色转换而形成的心理投影所展示的,正是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主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新闻推荐

加快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 促进我区蔗糖业发展

本报武鸣讯(记者/蒋秋实习生/钟颖)2月25日,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的南宁市万亩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彩旗飘扬,机声隆隆,全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在这里举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出席...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