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鸣十万“铁牛”耕出幸福生活

广西日报 2011-04-18 21:49 大字

本报武鸣讯 (记者/曾永联 通讯员/张华勇)春分时节忙春耕。然而,3月底4月初,武鸣县罗波镇布凌村的田野里却没有往年人声鼎沸的场面。村前21公顷的水田中,只有两台“铁牛”在犁耙。“村民们不用脱鞋下田了,幸福着呢!”机手黄生明笑着对记者说。

作为全国首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武鸣县农民的福气源于“底气”:到3月25日,全县共拥有农机总量10万多台,动力68万千瓦,是广西第一农机大县。全县农民逐步告别“三弯腰”(耕地、种地、收割),走进农业机械化新时代。

武鸣县委书记杨维超告诉记者,从农业大县到农机大县,武鸣县农业生产机械化经历一个“求人买”到“人求买”的过程。前几年,农机部门争取到两台水稻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补贴购机名额,但群众并不接受这个“新事物”,最后也只卖出1台。第二年,看到惟一的购机者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赚了钱后,报名购机农户大大超过指标的数额,最后只好采取分区域抽签的方式决定“购买权”。近年来,该县抓住重点环节和特色作物,在积极争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的同时,吸引2500万元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增加400多台大马力拖拉机、128台水稻插秧机,购置100多台适合地方需求的甘蔗中耕培土机,既增加了农机总量,又优化了农机结构。

今年1月初,在武鸣县宁武镇举办的全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上,耕地、种植、培土、施肥、植保、收割、装载等一系列劳动强度大的工序,均采取机械化作业。与会人员不禁赞叹:“此举开创了甘蔗生产机械化新纪元。”

大宣传、大培训、大推广是该县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三大手段。该县发挥农业机械耕作示范基地、机械化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算、带着农民干。目前,全县机耕、脱粒、农田运输、排灌、农产品加工等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55%,其中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走在全区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为直观的是,全县农民春耕、“双抢”、秋收时间均比以前缩短5至7天时间。

少数人购机,多数人共享;农民们清闲,机手赚了钱。这是武鸣县农机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真实写照。该县投入注册资金2152万元,发展3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大大提高农机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在县内,由机耕作业服务队提供服务;在县外,组织进行水稻跨区机收服务,全年跨区机收作业面积超4000公顷,纯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通过使用机械收割,每年可节本增收1000万元以上。该县起凤农机合作社每年6至8月在本地搞“双抢”,9月开始北上湖南、湖北、安徽等省,最远的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0月转到云南、贵州,接着又回到武鸣收晚稻。几个月忙下来,合作社收入达200万元,单机纯利润10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一“网”织就万千农民致富梦

本报记者周仕兴本报通讯员邹凌钟汉成这是一张农民增收的“网”,近年农户纯收入平均比上年增长40%。这是一张科技推广的“网”,一批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播撒到千家万户。这张覆盖...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