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民营 老有所养 ——上林县社会福利院走出养老新路子小记
本报记者 孟振兴 本报通讯员 蓝海通 覃志勇
“有的老人刚来时很不愿意,说子女们不孝,把自己丢下不管;住习惯了又说我们护理得好,还介绍亲戚朋友来这里。”8月4日上午,在上林县福寿老年公寓(上林县社会福利院),护理员韦小英正在帮几位老人整理床铺。她说:“现在我们护理的老人多了,工资也涨了,工作却轻松了不少。”
上林县社会福利院于2002年开业,设有136张养老床位,配备了29名“吃财政饭”的工作人员。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职工习惯了吃“大锅饭”,人浮于事的现象凸显。韦小英说:“最忙的时候,一线护理人员只有几个,我一个月都没能回一次家。”服务项目少、设施更新慢,该院一半以上养老床位常年闲置,这与上林县“长寿之乡”的地位极不相称。
为了走出“床位闲置-福利院收入低-职工待遇差-服务不到位”的经营怪圈,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2014年,上林县果断对社会福利院进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改革,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经营者;福利院原有工作人员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彻底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同年5月,优中选优的中标企业入主经营,不到一年时间就投入380多万元用于设施更新改造,电梯、监控系统以及健身室、文化娱乐室、门球场等一应俱全。
现年76岁的蓝月珍,是上林县福利院开业后入住的第一位老人。看到新的设备、新的环境、新的护理员,老人心里反而犯起了嘀咕:“我是五保户,福利院就是我家,现在私人老板花了这么多钱,会不会增加护理费?我可负担不起啊!”
“公建民营,‘公\’字不能变。”接手福利院经营的蒙立廉院长告诉记者,“民营”不会改变福利院的公益性质,对于蓝月珍这样的五保老人,福利院在提高服务水准的同时继续给予免费供养。“这是民政部门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保老人要供养、收费有“限价”,经营者如何从中获利呢?蒙立廉解释说,一方面,福利院精简工作人员,一线护理员分组包干、多劳多得,在节约开支的同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升服务品质,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我可以保证,每一位老人身上都穿着干净的衣服,每一间房间都没有异味。”蒙立廉说,福利院不只是“养老”,还要让老人生活得有精神、有乐趣:“我们购置的空调、电视机已经到位,下一步还将扩大经营规模,寻求与志愿服务组织合作,让更多的老年人到这里安享晚年。”
“来这之前,我考察了市里好几家养老院,最后才选了这里。”离休干部吴汝臣告诉记者,“福利院的护理人员很负责,换衣、洗脸、刷牙、喂饭,从来不给老人脸色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吴老说,住在福利院既能安度晚年、又不用拖累儿女,“我很满意,孩子们也能少操些心。”随着老人们的口耳相传,改革仅仅一年,福利院收养老人人数增至123名,不少外地老人也慕名而来。
“有人说民营养老靠不住、负面新闻多,我说‘百闻不如一见\’——福利院门口有实时监控视频,过路的群众都可以来看看老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蒙立廉对经营的前景信心十足。“养老是朝阳产业,只要我们做好服务,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公办转民营,提高了养老床位使用率,充分发挥了福利院应有的社会功能。”上林县民政局局长覃世务表示,目前该县正在着手将公建民营模式推广到全县13家公办性质的养老院,并已向社会发布了招标公告。
新闻推荐
县乡医院巧“联姻” ——上林县探索医疗服务一体化破解农村看病难纪事
本报记者文彩云本报通讯员覃华腾乡医院:病人不去,运转不畅,恶性循环。县医院:病人蜂拥,一床难求,看病不易。为破解上述难题,2014年10月,上林县开始探索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人民医院“收编”乡镇...
上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上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