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理论“种子”播撒到群众心中 ——南宁依托乡村(社区)传播站讲好政策理论见闻

广西日报 2016-06-07 21:28 大字

本报记者 孟振兴  本报通讯员  刘慧聪 黎 娜

在武鸣壮族歌圩,土生土长的山歌手用壮族山歌解读“四个全面”的政策导向;在滨湖路小学校园,小朋友们用漫画展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理解;在横县横州镇城东社区,创业者们用“互联网+”的实践诠释“中国梦”;在海吉星农贸市场,商界前辈用亲身经历解读职业道德与经济利益的辩证关系……

近年来,南宁市努力将理论宣讲工作的重心下移,依托来自基层的“草根”宣讲员、富有乡土气息的“土话”和山歌以及200多个乡村(社区)政策理论传播站,在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播撒到人民群众心中。

“草根人”讲出“泥土味”

“俗话说‘出门遇贵人\’,谁是‘贵人\’?要我说,在座的各位都能做‘贵人\’,因为‘贵人\’就是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西乡塘区忠良村的长亭里,100多位村民正在聆听一场特殊的理论宣讲报告。大众宣讲员、兴宁区高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凤玲时而“土洋结合”、时而“说古论今”。

在南宁市委讲师团和各县区共建的市、县、乡镇村屯三级宣讲队伍中,像李凤玲这样说百姓话、讲身边事的大众宣讲员占了一大半。他们当中有“讨薪大姐”陈美杏、“摆渡教师”石兰松这样的民间“大咖”,更有退休职工、基层干部、私企职员和普通农民。经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和长期的一线锻炼,“草根”宣讲员的理论水平和宣讲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刚开始是‘我们讲出一身汗水、群众听得一头雾水\’,现在是家常对话、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来自武鸣区的宣讲员余燕鸣说。

让最合适的人,讲最合适的内容——各地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不同的行业成立“创业者宣讲团”“夕阳红宣讲团”等数十支各具特色的宣讲队伍,在充分了解听众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工作。

饱含“泥土味”的宣讲不仅入情入理,还能给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曾担任江南区江西镇锦江村村委副书记的大学生村官叶大东,利用自己的“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项目基地,在给当地群众宣传种养知识的同时,收集大家对“四风”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从事网店经营的横县宣讲员黎婉秋主动与父老乡亲分享“村淘”经验,帮助大家用“互联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目前,该市已累计完成2000多人次宣讲骨干的集中轮训。

“多形式”搭起“连心桥”

“从小文明礼貌,长大才能成才;就餐入座先敬老,不争不抢不打闹……”5月10日,在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学生们正在排练壮话版《壮族文明礼仪歌》。副校长陆全耀说,用山歌宣讲理论、传承文明,已经成为该校多年的传统。

在南宁市各个县区,100多支山歌队伍、1500多名山歌宣讲人员,用山歌以及形式多样的快板、小品、脱口秀,搭建起了理论宣讲与群众领悟的“连心桥”。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宣讲员大多是“张口就来”、随时能唱的各族山歌手。“村庄建有垃圾池,及时清运不能迟”,上林县宣讲员把生态乡村建设的各项要求编成了顺口溜;“赃物价虽低,莫希冀,知道别买卖”,马山县用“欢三顿”唱法普及法律知识别具一格……“这种宣讲有气氛、不枯燥,又中听、又入理,我们乐意听。”邕宁区红星社区居民潘杏村说。目前,一场全市范围内的理论山歌选拔赛正在筹备中,7月将举办决赛。

“连心桥”的主要“建材”除了山歌,还有漫画。在南宁市举办的“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漫画征集活动中,一幅出自小学生之手的漫画引来不少网友点赞:画面中的小朋友看到协助疏导交通的志愿者们挥汗如雨,就用零花钱买了一瓶水送到志愿者手中。这场有30多万人次参与点赞投票的主题漫画活动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滨湖路小学副校长梁晓明说,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对核心价值观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认真观察、思考,价值观在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立规矩”激活“新动力”

在江南区南建社区,不少居民手里都有一张“理论学习积分卡”。卡上的积分能到社区政策理论传播站换取法律、农业技术、卫生保健等各种书籍;而在东盟开发区里建农场,传播站不定期在田间地头开讲,农民朋友在劳作的休憩中就能学到深入浅出的政策知识……2015年5月以来,在首批30个示范点的带动下,该市已先后建成275个乡村(社区)政策理论传播站,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近5000场次。

如果把宣讲员比作辛勤播种的农人、把山歌漫画比作播种机,那么一个个政策理论传播站就是培育种子的“温室”。只有把优质的理论“种子”播撒到人民群众心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下一步,南宁市将进一步强化理论宣讲长效机制的构建,对理论宣讲员进行跟踪评价反馈,对乡村(社区)政策理论传播站给予量化考评。目前,南宁市已着手开发集理论学习、政策宣传、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手机APP应用,借力新媒体技术,加快提升“播种机”的效率和广度。

新闻推荐

秀竹常青人欢笑 ——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

本报记者曾永联举目看山,那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丛丛竹子,竿粗节长,直达山顶。从悬崖峭壁上垂吊下来的竹梢,苍翠欲滴。低头看?,家家户户从房舍里伸出一条细管,上山崖,跨峡谷,进竹林,把涓涓细流引进农家,保持...

马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