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掏30万元帮补亏空,改进养蚕技术,成立养蚕合作社,办起蚕茧加工厂 “养蚕大姐”领着9000户蚕农奔向致富路

南宁晚报 2014-09-06 19:51 大字

蓝莉芬正在给蚕虫喂食桑叶

■本报记者 黄呈开 实习生 樊瑞辉 文/图

蚕农们遭受巨大损失,几乎放弃养殖,她垫付30万元,让蚕农们恢复信心;她改进养蚕技术,让一张蚕种的受益从20—60斤变成100斤以上;贫困户无钱要蚕苗,她无偿提供,带着393户贫困户致富……在马山县金钗镇,曾经的蚕农蓝莉芬办了很多件让近万户蚕农受益的事。如今,蓝莉芬投入500万元的蚕茧加工厂马上要开工了。“把蚕茧的附加值留下来,这对提升蚕农的收入有好处。”她之所以要办工厂,就是为了能让当地8911户蚕农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

蚕农损失惨重

她自掏30万元承担损失

翻过数座石山之后有一块平地,平地住数万户人家,田地里是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桑叶。这就是马山县金钗镇。该镇地处马山县东部山区,红水河穿境而过,流入来宾市。当地人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由于蚕种的选择及其技术原因,农户培育的小蚕不是病死,就是受益极低。2004年,天气变化异常,许多蚕农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大批量蚕虫死亡,所有蚕农几乎是血本无归。

“当时觉得养蚕风险太大了,我亏了1万多元,都想把桑树砍掉种玉米了。”今年40多岁的蚕农蒙汉民说,给蚕农供苗并提供技术的蓝莉芬一家拿出30万元垫资,并免除了蚕苗的费用,他家才得以继续养蚕。

如今,蒙汉民已经盖起了三层小洋楼,家中现代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这得益于当年蓝莉芬一家出钱垫资,让蚕农们心里有了底。“做了近10年,好不容易才发展得小有规模,这么一丢挺可惜的!”说起当年拿出30万元垫资,蓝莉芬并不后悔,“这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也是给蚕农们一个机会”。

改进养蚕技术

她让蚕农们的收入倍增

起初,蓝莉芬也是蚕农,她和乡亲们养一张蚕种的收获是20—60斤蚕茧。而在宜州市、宾阳县等地,蚕农一张蚕种的受益均达到80斤蚕茧以上。如此对此,有蚕农觉得,可能是金钗镇不适合养蚕,因而产量比较低。“赚一点钱,还不如种玉米的收入高,有的产量低一点还亏本了。”65岁的老蚕农蒙元高回忆,当时许多蚕农都要把桑树砍掉,重新种玉米。

面对这种情况,蓝莉芬并不服气,带着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蚕农到宜州市、宾阳县等地实地考察。回来后,她把传统的养蚕技术改成了“方格蔟”。“老方法养小蚕容易染病,改了后成活率会好很多。”蓝莉芬说,起初蚕农们也不相信她的办法,她便在自家办了个培训班,请养蚕专家来讲课,并到蚕房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这下蚕农们终于信服了。

如今,蚕农们饲养一张蚕种的收益是100斤蚕茧。“一年可以养八次,共四张,一张1万元左右的收入。”蒙元高养了半张蚕种,养蚕的收入增至每年4万元,他根本不用三个儿子付他养老费。

在金钗镇龙塘村上岭屯蓝莉芬蚕房前,是蚕农门聚集培训的地方。8月20日上午11时左右,记者在这里看到,大院内的黑板上还写着下雨天养蚕的注意事项。“后来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共担风险,还建起了小蚕共育基地,蚕农们经常到这里来交流养蚕经验。”蓝莉芬说,她成立了养蚕合作社,蚕苗养殖至三龄,蚕农们才拿回家养殖,生成蚕茧后由合作社收购,保证不会亏本。

办起加工企业

她想把蚕茧附加值留下来

有些乡亲家庭贫困,无钱养蚕,致富也无门。看到这种情况,蓝莉芬很心疼.她主动找到这些贫困户,无偿向他们提供蚕苗,让他们加入发家致富的行列。“我养一张蚕种,盖新房送儿女上学,养家糊口全靠它。”曾经的贫困户老蓝说,跟他一样的贫困户有393户,“多亏了蓝莉芬,我们才有机会脱贫致富!”

如今,加入蓝莉芬养蚕合作社的蚕农有8911户,金钗镇种植桑园面积达15000亩,临近的古寨乡、加方乡以及河池市都安县、来宾市忻城县农户也纷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规模大了,我想成立个加工厂,把蚕茧的附加值留在金钗。”蓝莉芬有了想法就开始行动起来。

记者在蓝莉芬投资500多万元建立的厂房里看到,一条蚕茧加工生产线正在试行。蓝莉芬从宜州市加工厂里请来了师傅,对在生产线上操作的10多名员工进行培训。“总共有6条加工生产线,下个月就可以开始加工投产了。”蓝莉芬期望加工厂的投产能让蚕农们的收入更上一条街。

新闻推荐

“美丽大嫂”建新家园帮村民增收

陆荣艳和队员们正在菜地里劳作本报记者黄呈开摄本报讯(记者黄呈开)在马山县古寨乡古寨社区有一支22名妇女组成的清洁乡村巾帼志愿者服务队,49岁的社区党支部书记陆荣艳是领头人。服务队不仅积极参与...

马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