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戴海在给患者讲解病情何胜摄他身着白大褂穿梭在病房额

南宁日报 2014-05-16 12:54 大字

戴海在给患者讲解病情。何胜 摄

他身着白大褂,穿梭在病房,额头的汗水常常无暇顾及,酸痛的双脚,踏出无数人重新行走的希望;他身穿便服,仍不断电话接诊,长年累月应接不暇,为来自不同地方的患者“隔空”诊治,是患者贴心的“家里人”。

他,便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年轻的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戴海。

上门接诊

病人亲切地称他为 “患者之友”

为骨折患者急诊手术,为外伤患者急诊清创,为术前病人准备,为术后病人做康复指导……这是骨科医生每天的工作,平凡普通却费神费力。多少个深夜,在骨科病区值班的戴海为患者做手术忙到凌晨2点多,对此,骨科的医护人员习以为常。

对待病人如家人,没日没夜地忘我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我们戴主任真的做到了。”一直跟着戴海学习的医生提及这位前辈,充满敬意。

说起戴海,马山县的蓝先生非常激动:“我妈妈临终前交代我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替我感谢戴海医生。\’”

2005年的一天,蓝先生的母亲患上股骨颈骨折,年迈且行动不便的她要赶来南宁看病,实属不易。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为使老人免受颠簸之苦,戴海主动背着药箱,来到马山县大石山区,到蓝先生家里为老人诊治。

更让蓝先生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做了关节置换手术出院回老家疗养时,由于不慎滑倒,手术部位红肿。戴海接到蓝先生的电话后二话没说,亲自上门把老人接到马山县医院拍片检查。经过几个小时的诊治,确认蓝先生的母亲病情无大碍后,戴海还坚持把老人送回家,并叮嘱老人注意事项。等老人安顿好后,他才赶回南宁,而此时,时针指向了22时。

“戴医生是在用心给病人看病,他的医德和爱心让我们永远铭记!”2006年3月,蓝先生的母亲因病去世,临终前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当面对戴医生说一声:谢谢!

全天候诊

病人当他是贴心的“家里人”

2012年12月的一天深夜,熟睡中的戴海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十分焦急,对方告诉他,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被狗咬了,送到地方卫生院治疗后伤势突然恶化,求医生救救她。戴海了解情况后,要求家属立即将病人送往市一医院抢救。

赶到医院的戴海,看到病人的大腿已经被咬得血肉模糊,腿上还有两个巴掌大的伤口,血流不止。戴海迅速为患者做了手术。住院期间,戴海对患者关心备至,每天到病床旁指导、探望,鼓励患者。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病人恢复了健康。在老人出院的时候,家属梁先生紧紧地握着戴海的手,激动地说:“实在是太感谢你了。在我一家人心里,你已经不仅仅是骨科医生,而是我们的家里人!”

戴海医生诊治过的许多患者,带着病痛而来,怀着感激而归,锦旗和谢礼均被他婉言谢绝。“不用多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每一次,戴海都是用这样朴实而又真挚的话语回应家属和病患的感激。

多年来,戴海每天坚持24小时开机接诊,患者经常会问到吃什么保健药、注意什么事项等琐碎的问题,戴海都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他还利用时下流行的交流平台,通过微信、彩信等给患者做更方便的诊治。

2014年3月,一位髋关节骨折的70多岁老人,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回家,7-8周后要复查。但是老人行走不便,来医院复查谈何容易!考虑到患者的情况,戴海就建议老人家属在当地拍片,然后直接通过手机发彩信让他进行诊疗。

“看片子情况挺好,可以走路了,恢复得不错……”“好,谢谢戴医生!”电话两头,是如家人般的温情交流……

时光如梭,二十年的从医生涯转瞬即逝,戴海却以关爱服务、亲情诊疗深深地留在了患者的心里。如今许多在新疆、云南打拼的广西人,在外地受伤都会专门回到南宁找戴海看病。

戴海坦言,作为一名普通的骨科大夫。他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自己的病人能健康地行走……

征文启事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由美籍华人刘俭先生于1914年创办,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医院特此向全社会公开征稿,不论是一篇记忆文章、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引发的一件记忆犹新的旧事,抑或一段引人遐想的见闻……都请您以“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命名的邮件,发到邮箱yyxc289@126.com,字数不超过800字。

新闻推荐

干部不当“候鸟” 群众为其“点赞”

马山县乔利乡劳动保障所门口,前来办理养老保险指纹登记的东良村拉稔屯的谭汝武老人感慨地说:“马山县纠正干部‘走读\’行为,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方便多了。”据老人反映,他们夫妇俩年近70岁,在广东跟随...

马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