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那一场雪
[摘要]张悠炳印象
张晓东
2017年岁末,我与自己这年最开心的日子撞了个心花怒放:马鞍山的张悠炳兄因朋友之请来我们小城参加一个笔会;我应朋友之邀忝陪末座而与张兄不期而遇。第二天一场酣雪也随张兄不期而至,朋友戏称瑞雪迎贵人,本计划的三天行程也因这场大雪延宕成了一周。而拜老天所赐,我和悠炳兄也由相遇、相识到相知、相惜。念起那几日窗外大雪纷飞,屋内与张兄促膝对谈的情景仍清晰如昨。敢不信冥冥有灵乎?
悠炳兄在马钢工会谋饭碗,看家本领是书法。神奇的是他既无家学,也无名家外授,全凭天赋异禀和热爱勤奋而登堂入室。中书协会员、马鞍山书协主席、安徽省书协草书委员会副主任,顶着这些头衔的悠炳兄却是一个极低调的人。悠炳兄身形粗大,我戏称他如北美棕熊,这头雄壮有力的北美棕熊说起话来却是出人意表地轻言慢语,与他人面对总是面带微笑、眼神温和,从无骄矜之色和轻慢之言——一见就知这是一个待人有诚、心地善良的人,他身上仿佛有着与生俱来、难以抗拒的亲和力。
那一周我与悠炳兄身影相随,俨然成了他的粉丝。他客气而感激;其实于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年轻时与一帮搞艺术的住同一幢单身汉楼,我这个教文学的书匠最开心的就是课余饭后到他们的住处兼画室的家去串门,碰上他们写字画画,我也不作一言,只尽量把自己弄成不碍事的空气一般,努力把自己的眼睛放亮,好让它尽情享受那线条与色彩所构成的绚烂之美。那静谧而让心灵喜悦的时光啊,到如今还让我怀念不已。而今与悠炳兄相遇,让我重温了一种久违了的生命感觉。一见如故,很俗套的形容,于我,却是一次温故知新的唤醒。
关于人的生活,我最信服林语堂的生活艺术论。艺术最美,艺术家最可爱。南唐后主李煜说,艺术家最像孩子,不失赤子之心。孩子的可爱在清新、单纯。悠炳兄可说是林语堂艺术生活论经典的实践者,他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他自得地说这才是他人生最好的作品。这可不是作秀之语,真爱、深情正是艺术家的本色。其实,生活很简单,裹在生活里的生命可以更简单。
我在张悠炳兄这里再次与质朴而温厚的生活相遇。悠炳兄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这几个字在世俗中人耳里也许充满酸气吧,还有更酸气的说辞呢,是:热爱生命。这是杰克·伦敦用过的曾那么热辣的词啊,于今早冷得没有体温了吧。热爱生命的悠炳兄却不拒绝俗世,难得他有一颗世俗平常心,他雄浑有力的生命激情首先体现在世俗生活的兴头上,这是多么自然的事!他痴烟爱酒,更痴奇石美玉,痴迷得几无节制,一条好舌头又让他得享人间美味。为寻艺术秘境,师古人,他临帖废寝忘食;法自然,他走遍大江南北;而为寻奇石、美玉、美食,行走大江南北时他又走街访巷,寻寻觅觅。这不停歇行走的人生不仅涵养了他的艺术,还让他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上天真是太眷顾他了。为报上天的偏爱,他把他的爱情也经营得如词、如乐。看着他那么兴兴头头的日常人生,我这个慵懒之人都不由想大喊:活着真好!
悠炳兄过着烟火的人生。作为艺术家,他的可爱自然是在“活着之后”,否则他就与庸人无异了。世俗可以涵养,却不是沉溺生命的所在。生命寄形于身体,却只是暂住的房客,它自有其必然的宿命,一个个孤独的生命终身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悠炳兄在艺术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寄身之所。是书法诞生了他这个独一无二的人。我与世俗里的悠炳兄对面,喜欢的却是书法天地中更纯粹的这个人。
自相识到如今,悠炳兄已为我书写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及徐渭、陶渊明的诗作等作品,它们已是我最爱的珍藏。闲暇时,我常净手静心,把它们从我洁净的书架上请下来,一幅幅缓缓地展开,那一刻一向最厌恶外在仪式感的自己却像一个虔诚的教徒。是的,我的灵府在向艺术、向美低头,没有丝毫羞愧,只有庄严的敬重与深沉。我的眼前仿佛幻化出悠炳兄创作这美好世界时的身影,内心默默地向悠炳兄致敬!
新闻推荐
外引“凤凰” 内育“栋梁” 《中共马鞍山市委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二)
五年内新培养1.5万名高技能人才■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围绕打造“技工大市、职教名城”目标,实施六大项目,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争五年内全市高技能人才达11万人,其中新培养1.5万人。对高...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