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蒲港新区全域整治提升再“亮剑”

皖江晚报 2017-05-11 16:04 大字

■文/张令琪通讯员张妮

走在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姥长村筛子毛自然村的乡间小道上,微风拂面,扑面而来的是泥土和青草的清香。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整洁的村落里,竟然没有一只公共垃圾桶。

“我们这个村不设垃圾桶,在村民代表和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动下,村民家家户户形成了习惯,每天将家中垃圾拎到村口的垃圾屋倒掉,不让垃圾留在村中,防止垃圾的味道在村中弥漫。”谈起这几年的变化,姥长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夏发平深有感触,“环境变好了,生活在这里让人更舒服了。”

筛子毛自然村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是郑蒲港新区全域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一个缩影。郑蒲港新区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坚持监管并举,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在全市推进全域环境整治提升和县现场会召开后,郑蒲港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立即行动,细化任务,对新区园区、两镇街道、206省道沿线、江河沿线、县道公路、西梁山风景区及22个村(社区)全域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整治出店经营90余家,清运垃圾2100余吨,逐步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建房秩序、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明确职责

网格党小组成“领头雁”

从荒草丛生,到水清岸绿,郑蒲港新区白桥镇大许村的改变离不开村里的网格党小组。“过去,大许村前面是个池塘,垃圾遍地,老百姓进出没有路,都从远处绕行,十分不便。”大许村党群服务中心书记王亦龙回忆,“大许村建设了550套住房,要想老百姓入住就需要有好的环境,如果再配上水循环,就更能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了。”

想法立即被赋予实践。除草、清淤、引水、开挖埋涵管……池塘的面貌焕然一新,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15亩的水上公园和一条宽阔笔直直通村口的水泥路;太阳河水的引入,为池塘带来了活水。如今,24亩池塘碧波荡漾,河水从池塘流出到牛屯河,形成了流动的水系,池塘和水上公园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

“结合此次全域环境整治提升内容,我们对照任务清单将任务派发给各网格党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王亦龙说,网格党小组成员团结带领群众积极参与整治,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大许村变成了水清岸绿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大许村建成交付了330套住房,入住人数达到了761人。

大许村不是个例,在姥桥镇姥长村,网格党小组俨然成了村里的“领头雁”。全村组织召开了网格党小组组长、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座谈会,发放了致农民朋友一封信、致学生家长一封信1200余份,并与两所小学对接,开展校内校外环境整治宣传,提升环境整治群众知晓率,动员群众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

综合行政执法局整治工作

细化分工

挂图作战,建立问题台账

在筛子毛自然村村中心的一块白墙面上,挂着一幅全村的俯瞰图,上面列了9处需要整治的环境问题,既有图片展示,又有详细的整治措施。

“过去村口那个低洼田上漂着的全是白色垃圾,村中旱厕、猪圈到处乱建,一到夏天吹南风,味道不能闻。”姥长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夏发平所指着的俯瞰图上的那些整改点,如今已经大变样——垃圾不见了,低洼田变成了桂花林和小池塘,私搭乱建的旱厕、猪圈、杂物房被统一清理掉,在合适的地方重新规划盖了公共厕所和杂物房,村中废弃已久的扫盲学校被改头换面为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所有的下水管道也得到了重新铺设,筛子毛村变成了绿植环绕、山青水美的小村落。

谈起整治经验,夏发平就不得不提那挂在墙上的整治方案。“我们针对每一处整治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整改方式,争取用最少的力达到最满意的整改效果。”有了“作战方针”指引,行动就异常迅速。筛子毛村外出打工的手艺人很多,网格党小组成员和村民代表就动员这些人回村建设。回到村子后,他们以低于外面打工费的价格出义务工,为村里省下大笔费用。“村里人对村子有感情,做工也精细,两个多月下来,村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挂图作战”在姥长村全域得到了推广,通过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姥长村实行一村一策,扎实推进农村绿化工程,集中清理了陈年积存垃圾、沟塘河渠两侧垃圾,以及“三线三边”范围陈年垃圾,并重点清理了一批废弃物、杂物房,完善了垃圾处置运行体系。今年以来,姥长村共植树万余株,拆除废弃猪圈38个,露天茅厕22个,废弃墙体19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

建章立制

考核到人,推进长效管理

在郑蒲港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李亮的QQ里,有两个工作群他每天必看,一个是郑蒲港新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群,另一个是郑蒲港新区社会事务工作群。这两个群只要有响动,李亮就知道,又有人发了环境通报。

“郑蒲港新区成立不久,像占道经营、乱贴乱画、流动摊贩的现象还比较好整治,我们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高标准、严要求拿下占道经营这块‘硬骨头\’,下一步,我们还将对渣土车进行源头治理。”李亮说,自从各部门改为在网上QQ群内通报,案件处理速度提高了好几倍,过去要几天才能处理完的案件,如今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及时回复,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为从根本上解决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现象,郑蒲港新区和姥桥、白桥两镇从设立清扫保洁人员、建设环卫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入手,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全域实行垃圾全覆盖,建立了村级保洁员队伍,共聘用村级垃圾清运员22人、保洁员220人,实现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清运。同时,进一步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制定完善了《村庄(社区)卫生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等相关规章制度,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确保了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性和稳定性。

不仅如此,新区、两镇及时成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督查组,不定时开展督促检查工作,通过集中检查、随时抽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加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促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加大奖罚力度,新区、两镇对承担此项工作的单位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村(社区)负责人、保洁员和清运员都做出了相关的奖罚规定,与年终评先选优、绩效补助(工资)挂钩,强化监督,注重绩效,奖罚分明,确保了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新闻推荐

灯亮了 路净了 办事方便了

□本报记者赵丹丹“没想到咱们农村也装上了路灯。”“以后晚上出行终于不用摸黑了。”这个“五一”小长假,沈巷镇八角村王村自然村的一个变化,使得返乡村民们惊喜不已。作为社区协商成果,目前王村安...

和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