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安庆晚报 2016-07-16 10:39 大字

[摘要]黄骏骑 文/图

 

三祖寺的“三祖山摩岩石刻”现存11幅,主要集中在达摩崖壁,其中有宋黄庭坚、明御史大夫李元阳题刻4幅。“山谷流泉摩岩石刻”现存300余幅,而内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有6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王安石的记游题刻和张同之的诗刻。

宋皇祐三年(1051),王安石任舒州通判。这一年的9月16日,王安石夜宿三祖寺。当晚,他和其弟王安国在住持文铣带领下,迫不及待地举着火把夜游石牛古洞,见石壁上李翱留名石刻,十分欣喜,“坐石听泉久之”,第二天再次游览并留下题刻以记其事。题刻字体为行楷,文曰:“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听泉久之。明日复游,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不过,这幅石刻在石牛古洞的崖缝间,没有导游的指引,游客一般不会看到,且部分刻文已剥蚀。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题刻中提到的文铣,乃宋皇祐至嘉祐年间灵仙观道人,当过三祖寺的住持,在山谷流泉留下多处石刻;王安国(1028~1074),王安石的大弟,北宋熙宁进士,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授崇文院校书、改秘阁校理,也是著名诗人。而李翱(772~841),字习之,则是唐贞元进士,在舒州刺史任内多次游山谷流泉,题刻于石壁。一幅石刻,就这样将众多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定格在浩瀚的时空中,给今人留下了无垠的遐想。

“历阳张同之”刻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的“题三祖寺”诗刻,对三祖寺赞誉有加:“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张同之(1147~1196),字野夫,宋和州(今安徽和县)乌江人,系著名词人张孝祥之子。说到其父张孝祥,还牵涉到一桩公案。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与秦桧之孙秦埙一起参加廷试,成绩居秦埙之上,为秦桧所嫉妒,遂诬陷其父张祁有谋反之意,并将他下狱,张孝祥自然受到株连。次年,秦桧死,张孝祥得以重新任职。秦埙于宋淳熙五年(1178)游山谷流泉时也曾刻石题名。张同之不愧为书香门第之后,以显学出仕,在地方和中央任过许多官职。他还是一个孝子,任朝奉郎时,曾奏请朝廷,回祖籍侍奉母亲李氏。庆元元年(1195)7月,淮西闹饥荒,朝廷特授他为朝请郎,再任直秘阁,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庆元二年(1196)3月,病卒于官舍,享年五十岁。多年前,笔者在一份文物考古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张同之与夫人章氏合葬墓发掘情况的文章。文中说,合葬墓于1971年3月29日在南京江浦黄悦岭发现。墓葬为砖石结构,墓室内铺有大量石灰与水银,骨架保存完好,随葬器物丰富。张同之曾知舒州,这首《题三祖寺》,可能就是这个时期游览三祖寺、石牛古洞时所写。

应该说,这首诗是写三祖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诗中对三祖寺悠久的历史、幽寂的环境做了描述。诗的首句“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说的是三祖寺的由来。这“飞锡”二字,源于一个传说。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奏请梁武帝,要求将谷口凤形山赐归自己,建观造刹,传经布道。梁武帝知道他们都有很高的法术,便来个两不得罪,命他们各显神通,以物为记,得者而居。他俩听了,暗自高兴,决心一决高低。宝志和尚说:“贫僧以锡杖卓地为记。”白鹤道人不甘示弱,手持拂尘说:“贫道以鹤止为记。”言毕,白鹤道人将手中的拂尘抛向空中,一下子化为一只白鹤,展翅飞向凤形山。宝志见状,连忙把手中的锡杖掷向空中,眨眼间变成一条银色巨龙,尾随白鹤而去。白鹤正要敛翅落地,突然见身后巨龙飞来,吓得掉头东去,落在白鹤岗上,宝志的锡杖深深卓入凤形山。于是,宝志便在凤形山开山建寺,梁武帝赐名“山谷寺”,也就是今天的三祖寺。而白鹤道人只好在白鹤岗上建起白鹤观。

诗中“长年涧水流”之句,自然指的是山谷流泉长年流水潺潺的情状,而“半夜朝风起”,则是说“潜阳十景”之一的“九井西风”。所谓“九井西风”,是说野寨江家畈有九井河,流经深深山谷抵潜河,每夜有一股强劲的西风从天柱山吹来,沿着九井河的奇特山势、低洼的河谷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而流动,到达野寨时遇到平坦大畈,风力骤然减弱,形成这里风凉气爽的小气候。即使在闷热的夏夜,这里的人也感到凉丝丝、冷津津的。所以明代以来就有“永夜商飙吹断壑”,“西风夜吼夏如秋”之说。

新闻推荐

鸠江警方 提高效率维稳定

本刊讯

 

(张红

 

吴梦竹

 

汤永桥)

 

8月以来,鸠江警方积极提高工作效率维护稳定,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0余起,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30余起,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

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