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徐茂祯:保家卫国 埋骨他乡
徐茂祯烈士的墓碑
烈士徐茂祯:保家卫国 埋骨他乡
人间四月芳菲日,梨花烟雨清明时。在濮塘烈士陵园一排排才冒新绿的高大水杉树脚下,徐茂祯烈士的墓碑就安放在这里,这里安置着薄薄一张烈士证书。墓前,一支洁白的菊花在风中微微颤动。记者采访了烈士徐茂祯家属徐永孝、徐栋,回顾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的一生。
“炮弹如雨,
他高大的身影湮没江水中”
徐永孝是徐茂祯的二子,上头有一个姐姐,他一开口就解释了自己名字的来历,“父亲徐茂祯牺牲时才25岁,我是遗腹子。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循着村里的风俗,为我取名叫徐永孝,让我一辈子都怀念父亲。”
徐茂祯出生于1927年,是当涂县马桥人。关于他的事迹,是儿子徐永孝、孙子徐栋和家人们苦苦寻觅,一点一滴打听到的。在村里人的口中,徐茂祯是一个一米九几、高大伟岸的汉子,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为人也是热情豪爽、乐于助人,有着十里八乡的好名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没有豪言壮语,这名铮铮铁骨的汉子和村里青年们一起报名入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赴朝作战,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志愿军装备陈旧、异国作战,条件艰苦卓绝。徐茂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200师598团担任炊事员,一面奋不顾身和敌人英雄作战,一面做好本职后勤工作。在炮火绵延的战场上,徐茂祯每每都是挑起最重的担子,为隐蔽在壕沟里作战的战友们送去物资和饭菜,暴露在战场上,无疑是最危险、最吸引火力的任务之一。1952年,在一个寒冬,往朝鲜高地送饭的过程中,徐茂祯身形矫健地顶着枪林弹雨,负重冲锋,在通过一座桥梁时被炮弹击中,翻身落入刺骨的江水中,不幸牺牲。
这段徐茂祯牺牲时的往事,是同村一同参战、平安归来的老战友说起的。没有找到尸骨、没有留下遗物、没有只言片语,炮弹如雨落下,他高大的身影湮没江水中……了解到这段惨痛的回忆,儿子徐永孝和孙子徐栋都深深动容。“我试着设身处地去想祖父年轻时候牺牲的经历,他生命最后一刻的想法。谁人不怕死,但存报国志,祖父英勇奋斗直至牺牲,用生命诠释着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孙子徐栋说。
“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激励我们以身报国”
徐茂祯的孙子徐栋认为,尽管祖父已壮烈牺牲,但他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他们家的“家风”。
徐永孝出生在徐茂祯牺牲那一年,18岁那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子弟兵。1975年退伍后,自食其力生活,在老家做一名普通的个体户。“我一出生就没有了父亲,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我一辈子以父亲为榜样鞭策自己。”
在徐栋的记忆中,父亲徐永孝对他一直不苟言笑、严厉有加。父亲时常给他和妹妹徐梅讲述祖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事迹。“父亲说祖父是英雄,我们作为后人,不能给他抹黑,要做一个顶天立地、吃苦耐劳、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弘扬红色家风、继承先烈遗志。在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下,徐栋和徐梅刻苦学习,兄妹俩相继考上大学。巧的是,祖辈和父辈是身穿绿军装护卫国家的军人,孙辈是身披白大褂救死扶伤的医生。徐栋在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担任甲乳外科主任,徐梅是当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医生,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自己。两代人,前仆后继、以身报国。
战火与硝烟虽离我们远去,但红色精神永存血脉。每年清明冬至,徐家一家人都会在徐永孝的带领下赴濮塘烈士陵园祭扫,在徐茂祯烈士的墓前送上一捧鲜花。“共和国是红色的,我们的家风是红色的,这种颜色不会淡化。祖父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徐栋坚定地说。
文图/记者 季晨辰
新闻推荐
张世宽在翻看《中国果树》杂志吴祥忠在打理桃树从“桃王之争”看生态价值转化(上接第一版)1桃王之争,彰显生态价值转化累累...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