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洞寻秘 □齐飞

蚌埠日报 2021-03-29 08:09 大字

先有荆山,后有卞和。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国比较有名的荆山有五座,加上江苏高淳的荆山、安徽芜湖的大、小荆山,以及河南平顶山一个叫荆山的村庄,这些和“荆山”有关系的山或者居住地,除了陕西富平、甘肃灵台以及河南灵宝的荆山没有和卞和攀上亲戚以外,湖北南漳、安徽怀远,都和卞和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纠葛。江苏高淳的荆山,芜湖的大、小荆山也不例外,总希望自己是卞和的故乡,是和氏璧原产地,甚至是卞和的归葬之地。就连河南平顶山的荆山村也加入了“争夺”卞和的行列。经当地学者考证:和氏璧的故乡在平顶山市湛河区荆山村。

有意思的是,以上这些可能留有卞和足迹的地方,没有一个是产玉的场所。卞和因为玉而留下感人的故事才名垂青史的。那么,不产玉的地方怎么会有玉的原矿石留待卞和去发现呢?显然,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问题。而卞和和荆山的因缘,则和东晋大臣孔安国有关。《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说的楚山,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大约的范围:楚地之山。并不像现在的直译为“楚山即荆山”。而后的孔安国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方位:“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就确定了“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的确切定位,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得到的答案,楚山变为了“楚荆山”,向“荆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来的《太平寰宇记》的观点,明显带有《孔安国传》的印迹:“卞和得珍于楚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这样一来,卞和在荆山发现璞玉的事情就落锤定音,后人也就同意了这一说法。这是湖北南漳对卞和和荆山的贡献。

再后一些的北魏,郦道元来到怀远,站在淮河岸边向上游张望,于是,他在《水经注·淮水》中引用了《郡国志》的观点:“平阿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此处浮出水面的荆山,北坡有一个由巨大的天然石块组成的石洞,是卞和得到璞玉的“道场”,所以称之为卞和洞,或者这就是卞和和怀远荆山结缘的开始。到了宋代,苏轼也指证了卞和洞就在这里,他在《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写道:“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明代怀远知县经仁恒春游荆山时亦发出感慨:而今卞氏归何处?岁岁桃红洞口南。把卞和洞写入地方志的是清康熙年间修的《凤阳府志》:(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200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采信了卞和在怀远荆山的传说: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玉器最早的国家,考古证明,玉在中国的使用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我国又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玉石当然是“和氏璧”。现在我们可以明正言顺、理直气壮地为怀远荆山站台:怀远、淮河岸边的荆山,就是当年卞和在此生活过的楚山。事情的经过大体是这样的,有一天,卞和上山砍柴的时候,得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卞和献宝”的大戏从此拉开了序幕。他先后把这块玉石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却遭到了他们膑刑的惩罚。卞和被砍去了双脚,抱着玉石在荆山上哭了三天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流干了又吐血不止,“卞和泣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楚文王继位后,问卞和痛哭的原因。卞和说:砍去双脚并不重要,把忠贞的人称为骗子,是我悲伤的真正原因。这句话感动了楚文王,楚文王就命令玉匠把这块璞玉雕刻出来,发现真的是一块宝玉。于是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算是对卞和的安慰。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把和氏璧作为聘礼送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玉石。赵弱秦强,赵国不情愿换但又不敢不换,就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把和氏璧送了过去,让他见机行事。蔺相如到秦国后发现秦国只是使用了一个巧取豪夺的手段,并不打算用城池来交换,他就以死相胁,准备和和氏璧同归于尽,秦昭襄王无奈,只得眼睁睁看着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这就是《史记》记载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据传,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之手,并把它改制为一枚传国玉玺,历代相传。最后一个拥有和氏璧的人是五代后唐的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攻陷了洛阳,李从珂无路可逃,就和后妃们在宫里集体自焚,所有的御用物品一起投入大火之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地失踪,直到今天也不见下落。

以上这些故事都和卞和有关,和荆山有关。卞和洞,当年凤凰落下的地方,正是“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最有魅力的诠释。也正是“凤凰“的提醒,才使得卞和悟出了璞玉的内在品质。现在,卞和洞的上方还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遗迹,留给人们去探秘、凭吊。另外,民间还有一句俗语也出自荆山:“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本这句话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是讽刺“有眼无珠”的楚厉王、楚武王的。依据谐音把“荆山玉”说成了“金镶玉”,依然是来形容人的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缺乏辨识事物的能力的。样板戏《沙家浜》里就有这么一句台词:阿庆嫂,我刁小三有眼不识金镶玉。说明玉文化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玉对儒家思想的发微,也是有启发和提示作用的。君子比德于玉,孔子发现,仁、义、礼、智、信、天、地、道、德、忠、乐儒学的修养,在玉的身上都有体现。因此,他对自己的学生子贡说:我在玉的身上发现了十一种德行。玉的十一德,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玉为儒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实物参考,对玉的认识和感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这就是“卞和献玉”的真正价值和感人肺腑的内涵因素。

新闻推荐

强化招商力度 决战项目攻坚 当涂: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朱耀鸿 梅君

强化招商力度决战项目攻坚当涂:承接产业转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讯员朱耀鸿梅君今年以来,当涂县围绕全县的优势传统产业和不...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