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王之争” 看生态价值转化

马鞍山日报 2021-03-30 01:16 大字

张世宽在翻看《中国果树》杂志

吴祥忠在打理桃树

从“桃王之争”

看生态价值转化

(上接第一版)

1

桃王之争,

彰显生态价值转化累累硕果

“谁是村里的‘桃王’?”将这个问题向多位种桃人抛出来后,没想到竟没有得到众口一词的答案,有的说是张世宽,有的说是朱彬,有的说是吴祥忠,有的说是陈国庆。釆访首先围绕“桃王之争”展开。

说张世宽是“桃王”的理由很简单,去年的一只桃子单个重量600克,是全村最大的。见到老张时,他正在门口的桃树下认真地翻看一本《中国果树》杂志,说到种桃,67岁的老张精气神十足。

老张所在的万山自然村四面环山,祖祖辈辈都种桃,但都不成规模。1997年全国推行退耕还林政策,老张率先响应政策号召,将家里的三亩山坡地改种桃树。还专门订阅了《中国果树》等杂志,并喜欢收看电视上的果业种植类技术讲解,硬是将40多棵桃树服侍成“样板树”,亩产3000斤,并且桃子个体普遍比别人家的大50克-100克,在当年就卖出了好价钱。经过几年卖桃子的积累,老张一家率先在村里盖上了小二楼。后来,又将果园扩大到13亩。在老张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退耕还林种起桃树。

说老张是“桃王”,还有一个理由。从春华、砂子早生,到早凤王、中桃3号,村里的每次桃树品种更新,都是老张带的头。以前村里不种油桃,老张第一个试种成功,一亩果园一季卖出一万元。

当说到“桃王”这个称谓时,老张却连连摆手不接受。“后浪推前浪,我的表侄朱彬就超过我了。”找来47岁的朱彬求证,论规模确实如此,果园面积30多亩,桃树1300多棵,比老张多出一倍多。尤其是种出的锦绣黄桃,颜值高,口感香糯,含糖量高达15%-20%,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开始种桃就是跟表叔学的,后来渐渐地和表叔打起了擂台,看谁种得多,种得好。”朱彬坦诚地说,去年曾就单棵桃的收益比试过,结果表叔以每棵桃树收益300多元胜出,表叔依然是自己心目中的“桃王”。

论种植规模和品种数量,吴祥忠不愧是“桃王”。这段时间,每天早上6点半,吴祥忠准时起床,到桃园里忙得不亦乐乎,精心打理他的那些“宝贝疙瘩”。吴祥忠种桃子已有11个年头了,种有油桃、蟠桃、黄桃、冬桃等,多达20多个品种,成熟期错时,从6月初到国庆节,保证每个月都有桃子可以采摘。

原先,在桃花村土生土长的吴祥忠并不种桃,和几个人合伙办窑厂。7年前,窑厂关停复垦后,他把60亩山地承包下来,齐刷刷栽上桃树。 吴祥忠跑到六安拜师学艺,还请了专家。引进了中油4号、春雪、美国加州甜桃、金山早红、砂子早生、安农水蜜桃、极早518、中国沙红、阿部白桃等新品种。“ 一亩地能净赚3000多元,除了人工、肥料等开支,光靠种桃子一年能净赚20多万元。”吴祥忠的笑声爽朗。

来到被称为“亩产桃王”陈国庆的桃园,记者原先对桃树形状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只见一棵棵桃树只有一根主杆,直挺挺地往上生长。“这是应用了新品种和新技术。”陈国庆说,如果是传统品种和传统技术,每亩地可种桃树55棵,采用密植技术,每亩可种300棵,亩产量可达3000公斤,增产一倍多。

原先,陈国庆在外地打工,看到家乡这几年种桃产业发展势头好,心里痒痒的,决心回家试试。3年前,他流转了30亩山地,将在外地学到的桃树密植技术引到当地,施肥、修枝、治虫,精心呵护。“今年大面积进入丰产期,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陈国庆信心满满。

采访完4位种桃人,“桃王之争”终于有了答案。“桃王之争”为桃花村的生态价值转化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2

乡村旅游,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有效抓手

年近七旬的何贤达也曾是村里的“桃王”,不过那是8年前的事了。老何是村里的种桃“土专家”,有一手种桃绝活,精心侍候着200多棵桃树,以当时4万多元的年收入成为村里的“桃王”。自从办起了桃花节,老何一家就开始转型了,儿子何兵靠满山的桃花开了家“桃花坞”农家乐,规模在当地数一数二。蹲点釆访期间正值桃花节,只见“桃花坞”农家乐10个餐桌常常是一席难求。不过,老何对种桃还是一往情深,他又新添了上百棵新苗。老何说:“游客都是冲着桃花来的,没了桃花就没了桃花村。”

正是种桃人的坚守和努力,桃花越开越艳,桃花节吸引力越来越强,农家乐越来越多,桃农生意越来越好。自3月12日桃花盛开,南京、芜湖以及长三角区域游客便纷至沓来。经景区入口流量监测统计,最高峰的一天入区车辆就达1.64万辆次,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全村农家乐过百家,其中省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共28家。预计,今年桃花节游客接待量可突破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可达5000万元。较2019年的35万人次、3500万元,同比可增长40%以上。

桃花节是农家乐的节日,釆摘节才是种桃人的节日。“桃王”吴祥忠虽然没办农家乐,但对桃花节的举办不吝赞美之词。老吴说,桃花节是活广告,夏秋鲜桃挂枝头,就有客人花钱摘,有时候还“一桃难求”。因为发展乡村旅游,道路修起来,厕所改起来,环境美起来,村里还办起公司和协会,搞培训、促交流,帮助果农增收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抓手。”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党工委书记陶德波说,自2006年举办桃花节以来,久久为功,打响了品牌,后来又办起了釆摘节,两个节都开始走上了市场化运作轨道。就今年桃花节来说,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全力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各项需求。游客不但可以游园赏花,还能体验滑翔伞飞行、珀罗尼亚奇幻园等旅游项目,欣赏桃花仙子快闪、汉唐服装秀、古典旗袍秀、鱼鹰捉鱼等各种民俗表演;还有儿童绘画、儿童平衡车赛、萌宠乐园、网红摇桥等尽享亲子互动乐趣;以及碰碰车、打气球、套圈等儿时游戏;更有星级农家乐特色美食、农产品集市、美食嘉年华等满足味蕾。让游客有更多体验感和参与感,真正让游客“吃得香、玩得好、留得住”。在交通管控层面,一方面联动交通部门做好路线规划,提前宣导,做好指示;一方面在核心景区实行单向循环,避免拥堵;同时景区内增加了十余辆电瓶观光车、二十多辆小火车提供换乘服务,让游客游览更便捷。

3

生态增值,提升生态价值转化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卖的是原生态的风景和可深呼吸的空气,只有一手抓生态增值,一手抓旅游的供给侧改革创新,才能提升生态价值转化的可持续性。”陶德波如是说。

“桃王之争”现象引发的一个直接变化是,近三年新增桃树3万多棵。让桃农们更为欣喜的是,山下种果树,山上植绿荫,大青山颜值越来越高,对游客增加了吸引力,为桃农增收奠定了生态底色。

李白文化旅游区成立8年来,大青山就没砍过一棵树, 还新增了不少绿。原来的林场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以林养人,收入主要靠砍树卖树。2013年大青山成为旅游区后, 当涂县对青山林场进行改革,不再砍树卖树,县财政每年拿出800多万元实行托底。自此,150多名员工从砍伐工变身护林员,专门从事造林护林、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自2014年以来,每年都实施以增绿添美为主要内容的林相改造, 林相改造后的大青山,林区生态屏障逐渐达到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营造出“春看花、秋赏叶”的美景。

提升生态价值转化可持续性,还表现在旅游供给侧改革创新,那就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给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围绕“吃”,引导各家客栈打造地道“农家味”。围绕“游”,形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白墓园的文化游;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桃花村、美丽乡村万山、詹村乡村游;谢公祠、云雾禅林寺、白云寺等宗教文化旅游以及各个时节的节庆旅游品牌。围绕“行”,修筑环山旅游大道、登山游步道,开通公交线路和旺季电瓶汽车换乘系统。围绕“购”,各家客栈的客厅里都摆放上“地产品”,平常有土香油、土鸡蛋,时令有鲜桃、板栗、草莓等,还开发出桃胶,年产量已达到10万公斤。围绕“娱”,新建成滑翔体育运动基地、珀罗尼亚奇幻园。滑翔体育运动基地自3月16日试运营以来,受到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地滑翔伞爱好者的关注,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届时将开展文化旅游观光及运动飞行体验活动,举办滑翔伞飞行表演及赛事,建成集体验、培训、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全国一流滑翔运动基地。

可喜的是,通过“卖风景”,供给侧改革创新意识开始在桃农心中萌芽。大家都开始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拉长鲜桃上市期。以前,桃花村的桃子只有一个月的挂果期,现在延长到6个月。在供给侧改革创新中,桃花村的“桃王之争”还将继续上演。

新闻推荐

当涂四项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当涂四项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本报讯(通讯员王林)为了夺取首季“开门红”,扩大企业生产,实现牛年大发展、快发展,当涂县坚持将工...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