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考1977,唤醒一代人的大学梦

皖江晚报 2016-05-27 02:37 大字

“那年的高考”,你还记得吗?

还有10天,年轮的时钟又将指向“高考”。一年又一年,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一项措施,高考备受社会各界瞩目。掐指一算,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至今,“高考”已经伴随着人们走过了40个年头。作为很多人的一场人生大考,心中对高考的记忆将很难磨灭,提起那段岁月,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随着时代变迁,高考也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

2016年高考来临之际,记者分别走访了曾在1977年参加高考的前辈,及“70后”、“80后”、“90后”经历高考的“过来人”,听听他们说一说自己当年的高考故事,一起重温“那年的高考”。

1977年的冬天,让570万中国年轻人永生难忘。在这个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的时刻,数以万计曾经以为生活就是农村和工厂的年轻人,重新找回了被压抑的梦想和奋斗的朝气,也看到了过去从来不敢想象的未来。很多人都说,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1977年的高考,也是马鞍山二中校长郭惠宇心中珍藏的一段记忆,即使是现在回想起来,他仍然为“曾不抱希望的大学梦”被唤醒而激动不已。

从未系统学习过,没有一张完整模拟卷

“文革”十年动乱后的第一次高考,那一年郭惠宇17岁,高中毕业仅一年,他在当涂县姑溪公社下放。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郭惠宇正在冬修水利的工地上挖河道,用土筐往河堤上运砂土,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两三角钱,差的时候一天只能挣到一张邮票钱,8分。

“那天我正在挖土,一个高中同学骑着自行车匆匆赶来告诉我,恢复高考了,要我赶紧准备。”郭惠宇说,听到这个消息,他兴奋地和同学一起骑着车子往回赶,快到县城时,因为车速太快,还不小心把一个人刮了下。

兴奋之后,郭惠宇又有些担忧,整个高中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文化知识的系统复习,自己能考上吗?

“我们那时候初中、高中五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两年。”郭惠宇回忆,虽然高中时期,自己非常优秀,是班长、学校团委书记,曾代表全县1977年下放知青在欢迎大会上发言,可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优秀,仅限于个人行为,和文化课无关。

“那时候我们学着给猪打针,学过翻砂铸模,学过开拖拉机、修拖拉机,文化课也有,但都是为下放或进工厂做准备的。”郭惠宇说,高中时期,他学的文化课中,数学

叫种田数学,化学叫农业基础,讲的是农药配制,物理叫工业基础,讲的是怎样铸铁、制图。

“所以心中很忐忑,不知道考什么。”郭惠宇说,从开始复习到当年12月23日走进考场,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补习班,资料仅有一本上海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郭惠宇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复习。幸运的是,郭惠宇的父亲当时正好在当涂一中工作,他可去学校找老师辅导。没有模拟卷,老师就自己出几道题,郭惠宇则和其他教师子女一起,认认真真地抄下来。

1970年之后出生的人,参加高考的时间多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那个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力的不断增强,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高考,希望可以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的转折和跨越。和如今高考的高录取率相比,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还是一件很不容易或者说有些难度的事,一旦考上,就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事。

马鞍山市工业学校陈娟老师的记忆里,自己就是那“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她当时成功抵达了对岸,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大学生的梦想。 文/图本报记者黄莹 通讯员王军

冬天考试,考生年龄相差十几岁很常见

1977年的高考虽在冬天,但郭惠宇的记忆中却没有一丝寒冷。“我是在当涂团结街小学考试的,也是我上小学的地方。”郭惠宇记得,那天人很多,但与现在高考私家车、电瓶车堵着考场门口不同的是,多数人都是一个人走着去考场,偶尔传来一串“丁零零”声,一辆“三八大杠”急匆匆赶到。

由于从1966年至1977年,绝大多数城镇户口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农村户口的则回乡务农。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甚至不少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一起来挤这座“独木桥”,所以,1977年的高考考生年龄跨度很大。郭惠宇还记得整个考场里,高中刚毕业的他年龄算小的,有的考生看起来要比他大十几岁。“因为是在小学,桌子、凳子都特别矮,坐在里面很挤,手脚都伸不开。”郭惠宇对考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那时高考志愿填报跟现在不一样,不是等高考分数出来再填,而是高考报名时就要选好学校。“没有报考指南,又不像现在信息畅通,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报什么大学。”郭惠宇还记得,当他手拿志愿表一筹莫展时,刚好碰到一个来自上海的“老三届”也在填志愿,他就问对方填哪所学校好些。对方告诉他,如果成绩好的话,可以填复旦。“好,那就填复旦了。”志愿表原本可以填3所大学,郭惠宇只填了1所。

据官方统计,1977年,中国有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而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由于整个初、高中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文化课学习,郭惠宇并不在这27.3万人当中。梦想仍在坚持,一次高考失利并没有浇灭郭惠宇对大学的渴望,1979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如愿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文/本报记者王永霞图/通讯员陈仓筛

新闻推荐

哪里有危险 哪里就有党员 ——当涂防汛抗洪中的共产党员身影

7月2日,大雨滂沱。踏上黄池三里埂双沟村埂段,记者看到王儒华正带领几个村民在埂段上除草清障。满身的泥水,难掩他眼角流露出的那份坚毅。党员干部干在前面,跟他在一起的村...

当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当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