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一对农民夫妻非洲办砖厂,自述“致富经”——异国创业也要肯吃苦
■ 本报记者许梦源
2012年8月,40岁出头的当涂县农民甘红梅和丈夫一起,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津巴布韦,欲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 4年后的今天,甘红梅在当地开办的砖厂已颇具规模。对于异国创业,她有许多深刻的感悟。
“要敢出去看看! ”
未出国前,甘红梅与丈夫开办了一家生产液氨的化工厂,日子过得平顺富足。但一次与一个朋友的谈话,让有“闯劲”的甘红梅动了心:“这个朋友在氧气制造方面有研究,觉得津巴布韦是个做投资的好地方,劝我要敢出去看看。 ”
然而到了非洲后,甘红梅却犹豫了:“当地各种基础设施都不完备,生活特别不方便。 ”更大的困惑还在后面,进行一番考察后,她发现当地已经有一个开办了50年的氧气厂,不论是地位还是产量都很难动摇。就这样,甘红梅一边责怪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一边失望结地束了自己首次出国创业之旅。
“吃苦是少不了的”
失望而返的甘红梅并没有就此气馁。她开始认真地查阅资料,并反复同家人和朋友商量,最终决定在津巴布韦开办一个制砖厂。她找到在当地投资规模较大的安徽农垦皖津公司,以子公司的形式与其合作,由对方帮助办好各类基本手续,这一次他们终于在津巴布韦扎下了根。
创业并非易事,吃苦是少不了的,更何况是在人生地不熟、环境又艰苦的异国他乡。刚开始,因为对津巴布韦的法律法规不熟悉,她的厂子还没盖好,当地多个部门便陆续找上门,要求补办相关手续,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意料之外的费用。除了这些,甘红梅最头疼的,是如何与当地人沟通、交流。“我是高中文化,英语也不好,刚开始一直靠翻译,又怕传达不好产生误解,被逼无奈才开始自学英语。 ”就这样,她一边忙着创业,一边熬夜看资料学英语,一直处于满负荷的工作、学习状态。“就这样熬了两三年,现在英语已经说得很顺畅了,对外接洽都是我自己来。 ”
“可总还有问题等着你来解决,当地一个月有20天没电,工厂要拥有发电装备;当地人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我们逐步把工资和生产量挂钩,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各种其他的问题,天天都在动脑子想办法。 ”甘红梅向记者回忆办厂的种种困难,却语带欣喜:“目前,我们厂一年能生产2千万块砖,产量还是很稳定的。 ”
“最想念的是孩子”
在同乡眼中,出国办厂的甘红梅是“有大能耐”的人,然而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晓:“别的不算什么,就是一直在国外忙,一年只能回来一次,老家的父母和两个孩子都是常年见不着的,想得厉害了,就用微信听听他们的声音。 ”
正是出于对家人的牵挂,谈到未来的发展时,甘红梅有了回国的计划。“工厂还是会继续办下去,等发展稳定了,我们想招一个代理人,专门负责国外的具体事务。 ”
在采访的最后,甘红梅也对想出国发展的农民朋友给出自己的建议:“一定要多考察当地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对当地的法律法规有全面的了解,做到有准备地出国。具备了克服困难、坚持发展的信心和科学合理的计划,就一定能做大属于自己的事业! ”
新闻推荐
■ 本报通讯员 吴黎明10月7日,全国种粮大户李敏涛又迎来他的教授朋友丁伦友,两人在金色的稻浪中切磋着。 “今年又是好收成,预计亩产650公斤。后期田管关键是防倒伏。 ”丁教授反复叮嘱老李。...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