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以“改革先试”促“跨越先行”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宿州市214项年度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其中农业农村、行政审批、党的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土地信托”改革受到中央改革办的高度关注,“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试验得到中央农办的高度评价。 】
适应新常态构筑新优势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要切实统一思想和行动,自觉把中央和省委要求作为推动发展的导航灯和坐标系,科学理解新常态呈现的新变化,清醒认识新常态面临的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全面落实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在发展速度上适应新常态、在发展方式上适应新常态、在发展动力上适应新常态、在发展能力上适应新常态,实现经济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
越是新形势,越要有信心;越是有压力,越要有方向。要着力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上下功夫。加快补“长”县域“短板”,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持续扩大有效投入,重点抓好县域经济、实体经济和有效投资三个关键。要着力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持续发力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要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当家主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要着力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下功夫。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下大气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持续改善城乡面貌。要着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坚持小切口入题,持续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注重以项目化推进改革创新,研究制定明年改革的工作要点。坚持“高效能”落实,力争创造更多“宿州经验”。要着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实施动态管理,确保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真正公正、惠民。从最困难的群体抓起,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兜底保障”打实打牢。持续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努力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宿州市委书记 张曙光)
改革带来四个
“最”
2014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宿州上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谋求深化改革新开局,落实宏观调控新方式,贯彻作风建设新要求,坚持“整体承接、双轮驱动、三区共进、四化同步”,持续抓主抓重、苦干实干、提速提效、争先争优,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最显著的特征是平稳较快,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再跨百、十亿元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县域首位产业培育初具规模,多点发力的增长格局正在形成。
最强劲的脉动是改革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顺利推进,“人地挂钩”、政策性保险服务创新等改革红利初显。
最明显的变化是城乡面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重大突破,美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三线三边”暨城乡环境整治“六有”机制持续巩固,天蓝水净、空气清新成为宿州环境的新常态。
最实在的收获是民生之利,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10.1万人实现脱贫,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足、便利、美好。
经济体制改革的宿州实践
突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立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两块金字招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试验,全市共组建112个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提出的 “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概念和扶持“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的做法,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中央农办的肯定,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引起了广泛关注。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试点,灵璧县灵南生态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埇桥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土地信托”和“人地挂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为中央改革办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创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实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全年减少贫困人口 10万人,脱贫率 16.48%,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完成了承接国务院、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及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市级保留审批项目124项,取消37项、下放53项、转变管理方式38项,取消行政审批前置收费项目23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清减率达50.6%,审批效率提高25%,收费项目精简34%。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加法,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3645户,新增民营企业登记数 8354家,增长150%,增速居全省第一。
深入推进财税和金融改革
启动基础信息、项目管理、预算编审“三合一”预算编制新系统,全部完成2013年度市级及县(区)政府和部门决算。积极引进省内外金融机构,2014年交通银行、淮海村镇银行、灵璧本富村镇银行在宿设立分支机构,徽商银行实现全市县域机构全覆盖。实行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出台金融支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十二条”措施,全市存量存贷比超过50%,增量存贷比突破80%,新增贷款超过130亿元,增速居全省前列。鼓励企业进入场外市场挂牌上市,2014全市企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4家,在“新三板”挂牌1家,实现“新三板”上市“零”的突破。砀山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创新优秀县。
不断完善市场化改革
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启动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年报制度。落实“先照后证”,将煤炭开采等31个行业的前置改为后置。启动国企国资改革,完成宿州宾馆、博洋纺织有限公司两家国企改制改革任务。选择市种子公司和市安居工程开发处两家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出台发展民营经济27条意见,落实市本级6000万元专项资金,实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零成本”注册登记,取消30项涉企收费,免收17项,降低收费标准83项,减轻企业负担4000多万元,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商贸物流管理服务机制,入选四省物流大通道主要物流驿站及甩挂中心城市,被列入全省唯一的交通物流示范市。
健全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制定“3111”工程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加大产业和效益指标考核权重,首位产业产值增长22.6%,首位产业税收增长19.1%。完善“555”工程推进机制和考核办法,统筹推进县区、城镇和美好乡村建设,该市荣获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符离等8个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萧县、埇桥区被评为全省美好乡村先进县区。出台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考核奖惩办法,签署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旅游合作协议,深化与马鞍山合作园区共建,泗县与当涂县合作共建园区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强化“5161”项目和市重点调度项目动态管理,启动市级重点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实行项目“腾退机制”,优化重点项目库建设,超额完成“861”项目建设任务。本期月刊组稿:陈虎、何雪峰▲ 宿州市园区积极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图为吉美纸业引进人工智能生产线。▲ 宿州市外向型经济日趋凸显,图为引进外资1.2亿元,现已建成投产的澳利安红酒分装车间。开发区一瞥。
京沪高铁宿州东站交通区位优势日渐显现,日均客流量现已达5000人。加速发展中的宿马现代产业园区。百丽鞋业厂区。现代化养牛。
宿州市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
符离集烧鸡。
乡村工业园快速发展,农民家门口就业。
新闻推荐
“植树节”前夕,记者走访滁州、合肥、六安等地的造林现场,欣喜地看到昔日的荒岗变成了千顷林海,处处呈现“绿起来、美起来”的新气象——本报记者 王恺 本报通讯员 龙琳丘陵地区一直是安徽省林...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