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攻坚看丘陵
“植树节”前夕,记者走访滁州、合肥、六安等地的造林现场,欣喜地看到昔日的荒岗变成了千顷林海,处处呈现“绿起来、美起来”的新气象——
本报记者 王恺 本报通讯员 龙琳
丘陵地区一直是安徽省林业发展难点和薄弱点。据统计,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前,占全省国土面积46%的安徽省丘陵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4.47%,其中有23个县(市、区)森林覆盖率不到10%,集中分布在江淮之间和沿江丘陵地区。安徽省把实施丘陵增绿突破工程作为千万亩森林增长的主攻方向,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大力植树造林,进行综合治理开发,三年来已完成丘陵地区造林372万亩,丘陵增绿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荒丘秃岭披绿装——
拓宽发展思路拓展造林空间
“江淮分水岭蕴藏巨大生态发展潜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让荒芜贫瘠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党委书记丁伯让感慨道。时隔三年再次走进章广镇,沿途起伏的山岗上,一望无际的桃园桃花含苞欲放。短短三年时间,以前的荒坡草岗,如今被打造成枫树园、麦饭石桃园及欧洲玫瑰园三个万亩林业基地,还有数千亩草坪基地,颇具异域风情的现代乡村森林旅游胜地的雏形跃然眼前,风景让人惊艳。
“江淮丘陵地区沟壑纵横,地理环境特殊,机械化作业难度大,种植、管理成本高,不利于耕种,却非常适合做绿色生态的大文章。 ”3月2日,在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村的造林现场,安徽辉隆集团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黄运生深有感触地说。他介绍:“本来规划在分水岭上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种植万亩小麦。尽管我们是全省最大、全国领先的农资商贸流通企业,但是照搬多年成功经验也不灵。 ”第二年起,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发展园林绿化苗木,在精和特上下功夫,引进新品种,培育乡土特色苗木达1.5万亩。
越来越多名优特新品种的引种,加上先进林业技术的创新应用,使江淮分水岭地区劣势转化为独特优势。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枣林村,记者见识了异域新特优品种苗木精细化栽
培先进技术。
安徽交建远
见园林公
司总经理吴学懿指着眼前2000亩樱花园介绍:“30余个品种,其中近一半是安徽市场独有品种。公司两年投入近2亿元建成面积达8000亩的樱花、海棠、彩叶园、桂花四大精品专类园,都是市场稀缺的珍贵品种。 ”
在地处皖东丘陵的全椒县襄河镇,有着漫山遍野的栀子树,这是江淮丘陵地区首次成功大面积引种栀子。辉隆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从台湾引进的3000亩优质栀子“阿里山一号”,用三年时间引种驯化,今年迎来首批1000亩挂果,总经理彭广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种药食兼用的植物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近期目标是种好栀子,远期目标是上马深加工、打造农业观光园。 ”
江淮丘陵地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上,气候、植物、土壤等过渡特征明显。同时地处泛长三角地区,具有区位、交通、土地、劳动力、农林产品资源等诸多优势。林业专家介绍,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把植树造林与美好乡村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旅游等有机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投入、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造林绿化新机制,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造林绿化,推进林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生态和经济共赢,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从林业厅获悉,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全省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林、特色林和林下经济等。据统计,2014年,全省造林50亩以上的各类社会主体达5000多个,造林145万亩,占造林总任务的68%;全省新造经济林面积达到69万亩,占新造林总面积的30.5%。今年春季造林中,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造林占全省新造林的90%,造林机制创新促进工程建设呈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新特点。
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
百姓富、生态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安徽省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不断夯实生态基础,把绿水青山打造成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亮丽名片,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更多人才创业发展,让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
六安市金安区是江淮分水岭治理重点地区,瘠薄岗丘通过新法栽植发展优质毛桃,如今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花果山”,仅中店乡就发展万亩桃园,年产量600万公斤,产值超过2400万元。春天桃花灼灼,夏秋果实累累,成为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过去许多山地一直荒废,一亩流转费几十元都鲜有问津,现在每亩都涨到300—500元了。 ”国家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林权抵押贷款激活“绿色银行”,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全椒县八波村坝西村民组张克柱,原有20亩庄稼地,一年收入只有万把块,后来把地流转给林业公司,夫妻俩又被公司返聘做工,收入比过去增加了3倍。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小柏村八个村民组的村民一致要求将自家低产低效地以每亩650元流转给公司,家中老人又在公司打工,既有了收入又能顾家。章广镇元松村村民告诉记者,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也能在家门口园区轻松打工挣钱,而且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水源充足了,水事纠纷大为减少。目前,该镇70%以上的山地和干旱坡耕地流转经营。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们露出美滋滋的神情。
安徽省广泛植树造林,构筑丘陵林业生态产业新格局。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路、护岸、护坡林带和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主的防护、风景兼用林。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集中连片培育商品用材林,集约经营优质高效的经济果木林,开展林农复合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正是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实施,带来了丘陵地区生态面貌和生产模式的极大变化,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长期努力的 “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农民增收”目标正逐渐成为现实。
社会资本造林,对接大市场,延长产业链——
实现造林绿化长效持续发展
把树种上,只是森林增长工程的关键一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是安徽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既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让群众享受到工程建设成果、发挥工程长期效益是根本。 “经过三年的不断实践,安徽省植树造林主体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形成了一批以大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为主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和股份合作、招标承包、反租倒包等新型经营形式。 ”省林业厅厅长程中才介绍,新机制激发了社会造林活力,实现了由政府造林向社会主体造林的根本转变,同时实现了造林规模化、产业化、多效化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造林所需的资金问题,还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凸显了大地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
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小柏村,一处不起眼的千亩林地孕育着一批 “奇珍异宝”,工人们正在给三四米高的樱桃树搭建活动大棚。除了从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美国等地引种的21个珍贵樱桃新品外,还培育了100多亩内地少见的八瓣莲花柿、美国红梨、桑椹等果树。合肥雨农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余学柱介绍,正是受到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鼓舞,坚定了在江淮丘陵地区投资造林的信心。下一步公司将通过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做大生产基地,叫响品牌,形成以种植为基础,涵盖深加工、仓储、销售的生产体系,延伸产业链。
各级政府因势利导,加大扶持,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植树播绿的热情。各地纷纷出台奖补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投身工程建设。滁州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奖补资金,县级投入近2亿元,撬动社会造林资金近13亿元,三年全市累计新造林113万亩,超过以往10多年的造林总和,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近6个百分点。明光市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对造林面积50亩至500亩以上的,在省市奖补基础上,再加码奖补每亩200元至500元,几年来,全市新造林13.2万亩。同时,整合土地治理、水利、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资金,投入造林绿化;还将村庄绿化纳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范畴,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开展造林绿化。随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不断深入,江淮分水岭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正加速显现。当涂县青山村近几年种植桃树、板栗700多亩,实现了果树围村、村在林中。图为该村万山村民组今春花红树绿的景象。 涂林 摄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汤超 沈建平3月4日,本报以《自来水水质不达标》为题,刊发了当涂县湖阳镇村民的来信,反映该镇一些村的自来水时常停水,水质不好,群众饮水存在困难。文章刊登后,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高度...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