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村环卫设施运转面临缺钱缺人尴尬,基层干群呼吁——“建起来”更要“转起来”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3-09-17 11:12 大字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乡村相继建成一批以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这些项目建成后运行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近日随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深入各地一探究竟。

乡村环保设施日趋完善

11日下午,宁国市梅林镇的垃圾中转站内,管理员刘俊启动开关,巨大的吊臂缓缓下降,将从各村收集来的垃圾压缩成饼,然后装车运往市里的填埋场;而在不远处的田村,130户居民的生活污水通过总计2.5公里的管网,流入村头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梅林镇镇长彭静介绍,该镇去年投入660余万元,分别在3个村和全镇范围内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清洁工程。

近年来,安徽省不少乡镇在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下,纷纷建起了居民生活垃圾及污水转运、处理设施。据统计,自2010年清洁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共建设654座垃圾转运站和89座小型垃圾焚烧场,734个乡镇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此前两年,全省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407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7817套,完成432个行政村的环境连片整治任务,占全省行政村的4.43%。

在霍山县磨子潭镇垃圾焚烧站,垃圾在简单分拣后进行焚烧,20米高的锅炉烟囱冒着滚滚浓烟,伴着塑料袋燃烧时发出的刺鼻气味。而旁边就是磨子潭水库,不远处是新建成的六潜高速。“这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限于条件,目前只能做到这一步。 ”霍山县环保局负责人表示。

部分设施难以正常运转

在磨子潭镇坝上新村有20户居民,每家门前都摆放着一个蓝色的垃圾桶。平日里,他们将生活垃圾倒进桶里,有保洁员按时收集,“大约半个月收集一次。”村民汪正如说,而这与镇上要求的每2-3天收集一次还有较大差距。 “每个村只有一两名兼职保洁员,很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

垃圾收集不及时导致一些环卫设施常年处于“吃不饱”状态。刘俊介绍,梅林镇的垃圾中转站日处理能力为20吨,但每天实际压缩量不到8吨。走访中,一些基层干部透露,一些环卫设施建成后并没有正常运转,有的甚至只是在上级来检查的时候才开一下。而六安市相关人士表示,该市一乡镇花巨资建设的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因镇里负担不起每年80万的运转费用,建成后只能时开时停。

目前,依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很多村子建起了微动力或无动力的污水处理设施,这些设施的后续管护也缺乏专业的人员。在宁国市西联乡梨桥中心村,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平时主要由一名村干负责;而在当涂县大陇乡塘桥村,当地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备目前是由建设单位代管,一年后也将移交村里管理。

基层面临缺钱缺人窘境

缺少运行和管理维护经费是当前农村环保工作遇到的最大难题。霍山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该县每个乡镇都建有垃圾焚烧站,每站年运行费用大概5万元左右。磨子潭镇政协主席张绪文说,目前镇里聘用了4名专职保洁员,每人每月2000元,仅此每年就要支付近10万元。村级保洁员只能让过去的农村道路养护员兼任,每月镇里另外补助两三百元。 “我们镇财政在全县算是好的,有些财政差一点的乡镇更难负担。 ”

环卫设施运转经费到底应由哪一级承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宁国市云梯乡千秋村村干介绍,该村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一年电费8000元左右,由村级支付;大陇乡采用微动力处理污水,每吨成本0.15元左右,目前由村镇两级承担;梅林镇一年环保经费在150万左右,由市里承担三分之二,镇里承担三分之一。据了解,作为示范工程,很多地方的运转经费都由县乡两级承担,但一旦以后全面铺开,县乡财政将难以支撑。

和资金、人力缺乏相比,日常监管的缺位也是当前农村环卫工作的突出问题。记者了解到,无论是清洁工程还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其项目验收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而这些设施建成后,却缺乏科学严格的监管机制。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乡镇大多没有专门的环卫监管部门,无法做到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日常监管。

本报记者 程茂枝

新闻推荐

央视曝光部分单位节后上班作风问题滁州当涂严处相关责任人员

本报讯 2月11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记者暗访滁州市城管执法局、大王办事处、来安县水口镇以及当涂县太白镇机关及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节后上班存在的问题,滁州市和当涂县高度重视,立即通报曝光情况...

当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当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