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江心洲上的“四代园丁”

安徽日报 2013-09-11 00:15 大字

在当涂县江心小岛上,四代师生从上世纪60年代起把教鞭一代代传下去,枕着长江的涛声,坚守三尺讲台,用心血和汗水圆了渔民子弟的教育梦。

■ 本报记者 陈婉婉本报通讯员 黄莹 王雁

9月10日一早,当涂县江心初中的侯正红老师刚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放满了五颜六色的卡片,打开一看都是稚嫩的笔迹:“听了您的课,我爱上了语文,祝您教师节快乐! ”“亲爱的侯老师,您常加班到很晚,辛苦了!太晚不方便回家时就请住到我家吧!”……讲台下,孩子们都笑嘻嘻地看着她,侯正红眼圈红了,她在心里默默地说:“为了这一份温馨,几代老师的付出值了! ”

当涂县江心初中是安徽省第一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这座坐落在长江江心小岛上的学校环境优美,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电教馆、学生公寓一样不少。而在建校之初,这里只有几间简陋的土坯房。办学50多年来,徐崇武、常胜才、周祥广、侯正红等四代教师,枕着长江的涛声,坚守三尺讲台,用汗水圆了渔民子弟的教育梦。

1964年,年仅25岁的徐崇武来到当涂县江心洲任教,从此再没离开过。上世纪70年代初,江心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成立,徐老师是学校的元老。那时,江心初中的条件十分艰苦,担任着总务主任的徐崇武同时还兼带语文、美术、音乐等多门学科。 “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老师们没一句怨言。毕竟,凭借我们的奋斗,渔民的孩子们不再长途跋涉上学了,大家都很自豪。 ”徐老师说。在第一代老师的努力下,江心初中搭建起了雏形。

几十年过去,现在的徐老师,虽已年逾古稀,但依然在校关工委忙碌着,“学校是我的家,学生就是我的孩子,这辈子都离不开了! ”

常胜才是徐崇武的学生,1992年起,他便担任江心初中的校长,一直到现在。1980年,常胜才从安师大毕业,当时大学毕业生可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很多单位都想留住他,其中就包括母校江心初中。常胜才思考了几天,故乡孩子渴望知识的面孔屡屡浮现在眼前。在江心中学极度缺乏老师的情况下,坚决回到了母校。

那时的江心初中校舍破败,常胜才到来之后,下决心对学校进行改造。在他带领下,全校师生不计报酬,利用课余时间拌水泥、挑石子、铺路,修建了学校的第一条水泥路。上世纪90年代,学校资金严重缺乏,“有一年快到过年了,教师们的工资还发不出,我们急得没办法。为了让老师们过好年,我和副校长杨鼎铭自己做担保人,从银行贷款给老师发了工资。 ”常胜才说。最艰难的那几年,常胜才放弃了几次调离的机会,他说是因为眷恋让他撑了下来。

现任学校总务主任周祥广是常胜才的学生。目前周老师带1个班的班主任和4个班的物理课。在师资缺乏的时候,周祥广最多带过5个班的课,除了教物理,还教过政治、数学甚至体育。繁重的工作任务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周祥广的学生里,既有全国竞赛金奖得主、全县中考状元,又有扎根基层的创业明星、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每当看到学生学有所成,就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美不美?长江水;好不好?学生好! ”教书22年了,周祥广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

今年30出头的侯正红是周祥广的学生,也是江心初中的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因为家在马鞍山市区,侯老师每天要借助摩托车和轮渡往返几十公里上下班。

除了教书,她还是学校省级课题的带头人。这个从2009年年底立项的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农村孩子的口语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发起这个课题,也是源于侯老师教书过程中的切实感受。 “看到很多农村孩子由于胆小而不敢表达自己,我真的很想帮助他们改变,让他们树立自信。 ”侯正红说。

“这是可爱的家乡,我不会离开这里。 ”采访中,四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样的心声。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他们为基层教育画出了最美的轨迹。

新闻推荐

生活多滋味梦想能成真

中国人相信一元复始、时来运转,正是这种强烈的弃旧图新的意识,积蓄了发展的“正能量”,推动着国人不断去创造“新生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在除旧布新中度...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