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如何搞?
以前家家户户门前的草堆、厕所、破猪圈,如今被整理为成片的果蔬园地;曾经的死水沟,眼下成了畅通渠;过去人迹罕至的杂草滩,正在变身休闲健身场,就连废弃的老农具也成为“农耕园”里的陈列品……“还是请专家规划有水平! ”看到过去脏乱差的旧村庄,正在朝规划的蓝图“脱胎换骨”,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村民不禁感慨连连。
“建设美好乡村,科学规划是龙头。”美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全省干群对此已形成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诸多困惑:美好乡村规划该怎么做?怎样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怎样体现乡村特色?如何确保规划“落地”……连日来,记者探寻各地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经验,结合规划主管部门及专家意见,对基层干群的疑问一一“揭秘”。
规划多是“打包”招标
“乡村规划要求公开招标,实际操作很难,一是时间上来不及,二是一些大的规划公司不愿揽这样的 ‘零活\’,小的规划公司又不敢请。 ”宿州市埇桥区住建局副局长张伟的话道出了各地在找规划单位时遇到的难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有的是以村为单位邀请设计单位,而大多数是由乡镇或县、区出面,将辖区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打包”招标,或是直接委托有资质的规划公司做。
根据要求,首批中心村建设周期为2年,建设规划要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确保规划质量?请到一个好的规划公司至关重要。省住建厅相关人员表示,首先,要找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其次,可以多征求规划主管部门意见,或由其推荐业内信誉较好的设计单位;也可以和一些在安徽省做过成功案例的省内外设计单位直接接洽。据悉,该厅已组织编写了两期 “美好乡村规划集锦”,遴选了40个美好乡村规划案例,供各地参考借鉴。
业内人士介绍,美好乡村规划制作一般经过村庄调查、村民访谈、方案编制、方案论证和评审以及定稿等几个阶段。马鞍山太白镇任家中心村美好乡村规划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副主任陈浩告诉记者,在村庄调查阶段,项目组5个技术人员共进行3轮现场调研,摸清村庄地理条件及发展现状、产业特点等;村民访谈采取入户、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前后历时4天,发放问卷50份;方案编制后,又经过4轮汇报修改及专家评审,才最终定稿,前后历时近4个月。
财力有限不必贪大求全
美好乡村到底怎样才算建好?很多基层干部心中有困惑。由于中心村规划无参照标准,很多地方往往以参观点为标准进行复制,高起点、高标准,甚至将美好乡村作为景区、景点来打造。如在皖南某自然村,只有50多户,但改造投入却达500多万元;皖北一中心村,规划建设了公园,园内厕所配备了自动冲洗设备,标准高于很多城市公厕……
“美好乡村规划既是一个村的区域性规划和总体规划,又是给排水、环卫、公共设施、通信等专项规划集合体,同时又应包含房屋结构、道路断面等施工图设计的内容,还有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等要求。 ”省住建厅村镇处的田海松如是归纳村庄规划的内容。他认为,如果按照上述要求为一个村做全所有规划内容和施工图设计,“没有三五十万是拿不下来的。 ”而据记者调查,目前安徽省中心村规划费用一般在10-15万左右,而省里给每个示范村的规划经费只有10万左右。
此种情况下,不必贪大求全,因地制宜、按需编制成为当前衡量乡村规划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潜山县黄铺村、贵池区陈村规划,重点对户型进行了设计,不仅有效果图、分层平面图,还有各个方向的立面图和房屋剖面图,适用性很强;潘集区张岗村专门对村内标识系统整治提出规划意见;合肥庐阳区三十岗乡东瞿村在规划中主要突出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
据悉,从今年5月份开始,省美好乡村规划建设技术指导中心专家,陆续深入各中心村现场,点对点到省级重点示范村进行现场评估,根据各个中心村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按照“一村一策”的模式指导中心村确定美好乡村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防止“千村一面”。
引导群众参与要讲技巧
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而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有的村庄规划建设,或求大求全,或过于超前,甚至搞形象工程,群众得不到实惠,不愿配合。如皖南某县一村庄过分强调农房“改徽”,户均投资达3万元,而施工队伍技术薄弱,监管又难以到位,致使80%的农房 “改徽”后屋面漏水,群众意见相当大。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致使“当家人不在家”,征求群众意见困难。皖北一位副镇长告诉记者,制定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和镇村干部专门让群众提意见,但“他们除了房屋大小,其他的什么也不懂。 ”而另一方面,部分村群众反映,征求意见多为走形式。如皖南一村理事会成员反映,规划人员前后两次到村一共只呆了两天时间,很难全面掌握群众意见。
张伟介绍,农民大多文化素质偏低,征求意见要善于引导,如果用规划专业术语去征求意见,农民必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埇桥区在征求群众意见时尽量细化,着重问村民对房型、墙面颜色、卫生间配置、农机具停放等的意见,农民大多有话可说。
群众的意见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是最实用的。在和县历阳镇大郑村,规划单位最初按城镇设计标准设计了3个桥梁,每座造价20多万元,村民研究后将其改为3个涵管,节省了60多万元开支。当涂县姑孰镇圣家庄自然村去年进行村庄整治,完全由村里一位叫刘召飞的能人和村民理事会带领大家规划设计,大大小小开了20多次会,每家每户的利益诉求都能在一张规划图上得到反映,建成后,省领导来视察都说好,群众也很满意。
规划应该保持“乡土味”
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农村建设照搬城市搞大广场,大面积硬化和草坪以及假山、亭台、雕塑等;一些村庄规模庞大,形成了“兵营式村庄”,建筑很挤,绿树很少,难以体现出村庄的自然美和生态美。对此,一些专家指出,各地在编制规划时,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坚持一村一规划,彰显乡村特色。
陈浩认为,安徽的很多乡村都是经过千百年发展保留下来的,经过了无数次自然和文化选择,一定是适应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很多村子甚至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今天做规划应该继承过去的遗产,以对周边环境不产生突兀感作为最低目标,巧妙利用自然,多用生态材料,让新村融入当地的环境中去。
在蒙城李大塘村,皖北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该村规划将房屋改造成白墙红顶,村民休闲广场采用当地废旧石材铺就。原来互不相通的河沟被连通在一起,与村外的河流相连,形成畅通水系。门前空地也用灌木做成围栏,里面的辣椒、茄子、苋菜等青翠欲滴……既节省了费用,又充满乡风乡味。而当涂县大公圩水乡民居建设中,突出“坡屋面、白色墙、包墙角、腰鼓线、红窗边、地脚线、通透栏”等七大元素,新村处处洋溢着皖南水乡风情。
规划“落地”有待监管
记者在阜阳、宿州等地采访,当地干部反映,土地利用规划在前,村庄布点和建设规划在后,两者多有冲突。一些地方要求中心村人口集聚规模要达到5000—8000人,大型村庄的土地问题更难解决。对此,省里出台“先建后补”政策,但基层干群认为,该政策太笼统,对由谁补、何时补等问题没有讲明,盼望能出台进一步的细化方案。省住建厅调研后也建议,探索在建设用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允许适当调整用地边界的机制;在规划审批中,可以采取近期建设范围不超土地利用规划范围、远期可调整的方法,解决此类难题。
规划“落地”过程中,如何确保一张规划图管到底也是问题。宿州市埇桥区某塌陷安置村,建设过程中,要求迁入的居民增多,安置不下,于是村里想改规划扩建,被区规划建设部门制止。某镇规划的居民饮用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分别建在村两头,但当地干部为了整齐,节省土地,打算将“两水”建在一起,幸亏被及时叫停……诸如此类更改规划的冲动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并不鲜见,后期监管有待进一步强化。
此外,省住建厅调研发现,多地村庄完成建设后,环卫、路灯、污水、绿化等管理维护费用难以为继,无法保证美好可持续。对此,该厅建议,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村庄建设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村庄的管理维护和经营。如可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广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多方面寻求产业支撑,带动村民致富,壮大村庄实力。
本报记者程茂枝
新闻推荐
我省大学生村官创业纪实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