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让乡村水变清田更肥马钢职工吴祥禄退休后“清淤还田”10余年,整治沟渠600多个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3-05-31 11:27 大字

[摘要]马钢职工吴祥禄退休后“清淤还田”10余年,整治沟渠600多个

今年像往年一样,当涂县姑孰镇连千村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出外务工,王武军却坚定地留在家中。他将村头的当家塘承包过来养鲢鱼,预计到下半年,至少要卖万把块钱。家里还有四亩田,种一季西瓜一季水稻,一亩田能有7000元收入。

“今年养鱼种田收入不比打工差,但以前不行,塘里都是淤泥。多亏了老吴的清淤还田,清淤后,6个月鲢鱼就长到三四斤,味道也更鲜。清出来的淤泥返还到稻田,基本不施化肥,一亩稻田就能收1400斤”,王武军从瓜地里抬起头对记者说。

老吴名叫吴祥禄,老家在当涂。他曾是马钢集团管理人员,2000年退休后,常回乡钓鱼,但一喝村里的水就感觉肚子胀。经过大量走访,老吴逐渐找到了“病根”。原来,长期以来,农村沟塘基本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水底淤泥沉淀,水面杂草丛生,污染严重。农民形象地编了顺口溜:“塘埂像锯子,塘底像碟子,塘面结盖子,行人捂鼻子”。

“我才喝一次就难受,农民天天喝这样的水,早晚得喝出毛病! ”老吴收起了鱼竿,立即投身沟塘清淤,致力于改变农村水环境。但淤泥何处安放?老吴觉得,最好的出路就是“清淤还田”。2002年底,他在马鞍山市创办了环保科技公司,拿出所有的积蓄研发设备,立志“挖泥巴”。

从此,他便义务下村清淤还田,边尝试边更新设备。潜心摸索了一年,终于制造出一种清淤机电设备——组合潜水升降式清淤艇,通过清淤艇清除塘底淤泥,再经长长的输泥管直接送到农田,而塘水并未被搅浑,农民用水也不受影响。

2011年,安徽省农田水利建设进入高潮,老吴的“清淤还田”备受关注。受当地政府邀请,在当涂县6个乡镇一个园区实施沟塘 “清淤还田”综合整治,仅去年就整治大小沟塘110个,淤泥还田600亩。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共清淤整治沟塘600多个,淤泥还田、复垦耕地1000多亩。

当地村民欣喜地发现,“清淤还田”后,不仅水清了,田也更肥了。石桥镇团月村的夏敬贵从事水产养殖10余年,他告诉记者,自家18亩塘“清淤还田”后,“螃蟹长得快,死的少”。用淤泥作肥的稻田,每亩至少要节省七八成的化肥,增加产量300斤,一亩田增收300多元。

像这样清淤沟塘,一般的工程队多要价不菲,老吴却大胆放言:“省里给每口当家塘补助3万元,我综合使用这些补助足够了。 ”老吴的“秘籍”在哪里?原来,他的工程队不请专职工人,每清淤一口塘,就组织当地农民,教会他们使用设备,让农民自己干,每人每天付100元工资。在老吴看来,清淤还田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好坏也由农民说了算,应充分发动农民自身力量,政府则给予适当补助,才能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如今,在老吴的带动和操持下,当涂县不少乡村实施了“清淤还田”。但他并不满足,又将目光瞄准了“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在姑孰镇宗和村周陶组,动员农民清淤沟塘,拆掉茅厕、猪圈,再利用废旧材料集中建立新公厕。最终,仅靠农民出工就建了三个公厕,清理了14个沟塘,使原本脏乱差的旧村庄焕然一新,他因此获得姑孰镇的奖励补助。

“老吴,你做这些图什么呢? ”有村民问他。 “就图子孙后代有一片秀水青山”,他答。为了这个梦想,每天凌晨5点,这位64岁的老人就开始下乡清淤。让他欣慰的是,“农民也干得起劲”,这是他最大的动力!

本报记者张玉芳

新闻推荐

养殖场环保不达标不放贷“安徽农金”收回无治污处理场贷款近4亿元

“安徽农金”收回无治污处理场贷款近4亿元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