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摄影中脱颖而出镜头上的舞蹈或许你未曾见过他,但你一定在报纸、杂志、大型画册上关注过他的摄影作品,“苇塘听风”是他惯用的署名,他是任启华,通过他的摄影镜头,我
任启华是当涂县人,1985年原本学习电气自动化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到芜湖钢铁厂工作,因喜爱书法、美术,后调入厂工会负责企业内刊编辑,现在芜湖新兴铸管公司从事企业宣传工作。美术与摄影相通,从2003年开始任启华喜欢并用相机记录下工厂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至今还保留随身带着一台相机的习惯。
“炉前钢花飞舞的场面甚是好看。”任启华说。刚接触摄影时,面对一座座高耸的高炉,一排排数百米的厂房、一条条翻着热浪的生产线和钢花四溅的火热生产场面,任启华也曾在车间、工地徘徊而无从下手。他背着沉重的相机,在工人专注的神态和旋转的机械旁寻找“细节”和灵感。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工人们交班了,他还痴迷地泡在现场,一直到找到满意的新视角为止。
“举起相机,才发现工业题材并不好拍,特别是在昏暗的车间内拍摄钢水,技术要求很高,一开始拍摄基本上都是废片。”为表现生产宏伟场面的冲击力,他反复摸索,不断尝试调试各种拍摄数据,构图上采用不同角度,独自攀上行车、一百多米高的塔顶或蹲跪在地上是家常便饭。他乐于探索每一种表现手法,顺光、逆光、慢速、快速,直至了然于胸。“切入点不同,视角不同,俯视或仰视角度拍出来画面就有不同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在一般人看来傻、大、粗的工业场景,在他的镜头里上最终舞出了傲人姿态。他拍摄的《大工业建设系列》《工业拆除》《钢铁汉子》等作品在全国影展和摄影专刊中引人注目。2011年,任启华的作品《画意徽州》获香港第三届全国摄影展铜奖,翌年作品《起重》又获该摄影展金奖,这也是工业类题材获奖者中唯一的一位安徽人。
山重水复觅新意
“拍机器不是为了拍机器,也不是为了拍场面,是为了拍人。”作为一个摄影人,任启华总结出拍工业摄影题材的经验只有一条:抓住工业和工人之间的联系。机器雄壮,厂房宏伟,但主角始终不是它们。而是他们——产品的制造者和管理者,一个侧面、一道背影、一双手,甚至一个眼神,都会流露出主宰者的个性与气质。
工业摄影中的气氛营造非常重要,无论是繁忙的工业建筑场面,还是紧张忙碌的炼钢现场,都可以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气氛。被评为2011年全国职工摄影大赛银奖的作品《工业拆除》对于气氛的把握就恰到好处,无论是光线的效果还是人物的情绪,无论是色彩的构成还是画面的形式感,都能将真实劳动场景中的艺术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要想表现出形式多样的画面,主要取决于快门与物体的相对速度,这非得熟谙机器禀性不可。与技巧相比,最难的还是选题。走马观花式的拍摄,多半无法表现最重要、最动人的一面。在他的《工业筑炉》的画面中,透过彩钢瓦搭建的车间,阳光从斑驳的缝隙中射进厂房,放射状的光束洒在建材上,一群工人在忙碌砌筑耐火材料,冷与暖的色调对比使一个普通的工作场景形成具有音乐节奏感的艺术画面。“光线是工业题材中的灵魂,利用光影作画,更能拍出富有视觉张力的作品。”
“意在摄先”寻佳作
任启华宜静也宜“动”,喜爱旅游。每年都要与影友结伴到徽州等地外出采风,游历增长了“景深”,再拍工业生产场景,更能流淌出柔美的艺术感受。
有一张名为《风中的婀娜》的照片,黑白灰的画面中,纤细的枝条随着风的方向倒向一边,若隐若现,虚实相间,由于在公路两边,灰白色尘埃为枝条的侧影勾勒出朦胧的白边。很多人或许很难理解这张照片是怎么用相机拍出来的,倒是像用铅笔画的素描图。“这路边一丛丛风干的蒿草有规律地倒向一边,局部的画面非常美,我路过很多次,一直想找时间拍特写。”当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穿梭不息的角落会藏有如此画意般的景致,但对生活观察入微的任启华出神入化的拍摄像一支细毫的笔,在胶片上“素描”出植物风景的姿态,视觉的冲击让艺术再一次胜利了。
曾经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把简单重复的事情做好。任启华对记者说,他毕生所追求的就很简单,无非是尽量想把枯燥、单调、外人不会多看一眼的笨重工业装备表现得美一点。“可能因为我喜欢美术,拍什么都想尽可能的美一点,更有画意一点。”摄影未变,时代在变,新产业、工人、新生活的内容和精神面貌也将成为这一代工业摄影师的新挑战、新课题。
记者 李青/文 图片由任启华提供
新闻推荐
隋唐时期是芜湖历史上建制级别最低的时期,此时的芜湖仅是当涂县的一个镇,不过作为城镇依然存在。历史典籍中仍有不少芜湖的逸闻趣事。此时出名和形成的芜湖著名两大景观主
诗仙李白与天门山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前集》传世,诗作多在醉时写的,代表作...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