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勤快人 养蚕脱贫了

柳州日报 2020-05-13 07:26 大字

陈昌松双手捧着白花花的蚕茧,脸上露出笑容。夫妻两人开着车穿梭在“桑海”中。夫妻俩在采摘桑叶。曾鲜琴扛着一麻袋桑叶走出桑田。陈昌松在给蚕宝宝喂食。陈昌松养殖的第二批桑蚕。曾鲜琴把桑叶从麻袋中取出。在流山村一家蚕茧收购站,地上摆满丰收的蚕茧。携手打造新生活。陈昌松在小蚕共育基地购买小蚕。

故事背景:柳南区流山镇流山村面积28平方千米,17个自然屯,全村1590户5688人,是流山镇人口最多的村。该村依托桑蚕产业发展优势,催生了桑葚采摘、观光等休闲旅游项目,成为村民增收产业。

流山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贫困人口179人,2019年底该村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目前,全村桑树种植面积2200亩,有桑蚕养殖户900多户。

本期主角:陈昌松(流山村码头屯村民)

出场人物:曾鲜琴(陈昌松的妻子)、流山村党总支书记韦金兰。

5月7日中午,烈日当空,气温接近30℃。此时,47岁的陈昌松和妻子在桑田里采摘桑叶,骄阳下,两人的衣服湿透了,双手也被桑汁浸黑。近两个小时后,两人穿过一片片绿油油的“桑海”,满载而归。

“这些蚕宝宝可不能饿着,一天三餐不能少。”回到家后,陈昌松迫不及待地抬起箩筐走进蚕房,在蚕宝宝身上撒上一层鲜嫩的桑叶。陈昌松介绍,他和妻子每天早上6时许起床,每天要去地里采摘桑叶3次。

“还有一个星期,今年第二批桑蚕就吐丝了。”曾鲜琴说,他们养蚕已有15年,可算是经验丰富。曾鲜琴把养蚕比喻成养娃,得细心还得吃苦。她说,蚕虫养得好,蚕茧就会又大又白,像个胖娃娃一样。

2015年,陈昌松的父亲病重,急需大笔医疗费,而当时他的两个女儿还在读书,医疗费、学费、生活费让家庭陷入贫困。但陈昌松不低头,主动向村里人租地种桑,扩大桑蚕养殖。在驻村干部的帮扶和指导下,陈昌松的桑田扩种至12亩,蚕房的面积也增加到了110平方米。从小蚕开始养殖,25天后便可以卖茧,一年养10批次桑蚕,出蚕茧近1000公斤,年收入达四五万元。一家人通过勤劳的双手,仅用一年时间,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今年受疫情影响,蚕茧收购价格降低了,但借助流山镇的桑蚕名声,蚕农的桑蚕一出蚕茧,或有外地商户来收购,或拿到镇上的蚕茧收购站卖。如今镇里正在建设桑蚕产业示范园蚕茧加工基地缫丝厂,以后蚕茧可以直接在本地加工,蚕茧的收购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养桑蚕虽然辛苦,但钱来得快。”在村屯蚕茧收购站,陈昌松双手捧着雪白的蚕茧,虽不是白花花的银子,但却是他幸福生活的动力。

“陈昌松一家人特别勤快,这几年通过种桑养蚕和种甘蔗,日子越过越好。”流山镇流山村党总支书记韦金兰说,陈昌松给村里的贫困户树立了榜样,全村在桑蚕养殖这条特色产业路上脱贫致富,奔向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黄蕊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生死“回马枪”(上) 丘行走进敌特的大本营

↑丘行。龙城中学的八角楼(已拆除)。“寻师运动”、校长被撤职、龙城中学解散……由于地下党组织提前果断介入,才粉碎了敌特...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