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两个包公园(上)

合肥晚报 2022-01-09 00:32 大字

《香花墩志》图谱

■开栏语

2000多年来,被誉为“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历史名城合肥,曾迎来一次次岁月的洗礼和发展的曙光。这里传过三国战场遥远的呼啸,赤阑桥边的才子咏吟,街巷阡陌间熟悉的庐腔,有包河公园里的荷花清香……时代刻痕中,留下鲜活的面孔。

本报开辟“合肥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以“今天”为经,以“价值”为纬,织成渔网,打捞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大事,重述这个城市中最让人心旌摇曳的人物和故事,了解足下这块土地不断奋进的根源。

“包公故里”是合肥的一张城市名片,家乡人民一直以出了这么一个清廉为民的官员而自豪,于是,在古庐州城和他的故里分别修建了两个包公园。包公是在少年时期来到合肥求学,后来又做过庐州知州,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联的遗址和传说。解放后,家乡人为纪念包拯,在包河边建起了占地约9公顷的包河公园,它是组成合肥环城公园中一个最优美的景点。如今几经扩大,总面积已达30.5公顷。包河边的几处遗址

包河的名气很大,若按旧时的地理位置叙述,应该在合肥城东南的旧城墙外侧,它因北宋清官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现在几经修缮,已经成为包河景区,更使这一名胜古迹流芳百世,万民敬仰。

包拯于宋仁宗天圣年间考取进士,初因父母皆老,故朝廷授官坚辞不受,后及双亲亡才出任地方官。它从县一级官吏一直做到枢密副使,一生为官公正廉明,从未收受过老百姓半份贿赂和谢礼,为我国封建社会中著名的清廉官吏之一。

包拯所处的大宋王朝到了宋仁宗时期,官场就已开始变得昏暗了,在那样的封建专制下,黎民百姓唯一的期盼就是呼唤清官的出现,而包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诞生的,他被百姓称为“包青天”,一生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又爱民如子为政清廉,包河就是他为官清廉的见证。

老合肥都知道“不要庐州府一转,只取护城河一段”的故事,一转在合肥土话里就是一圈的意思,这里指整个庐州城。传说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整个庐州城赏赐给他。但包拯坚辞不受,在宋仁宗的坚持下,包拯最后才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由于河不比田产,它分不开卖不掉也富不了,因此包拯的后代子孙多依河而住,靠捕鱼挖藕采莲为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政清廉的封建官吏,便把这一段的护城河称为了包河。

流传在包公故乡的无丝藕和黑脊鱼故事,颇能代表人们对包公的赞许。提到包河藕,人们都知道其细嫩、洁白、风甜、无丝。俗话说藕断丝连,大凡是藕,都是有丝的,缘何包河藕无丝?这是否专为契合包公的品质!

包公接受这一段护城河后,连河内有藕能卖钱都想到了,此与包拯忌财拒贪风范相悖,然而又不能不让河长藕,这如何是好?经反复思忖,包拯终于想到一两全之法。他手书四言,大意是:此河之藕不能卖,只能供医当药材,言喻后人切记牢,休以河藕换钱财。说也怪,自那以后,包河藕日渐丝少,且食之清淡无味,唯独作药用却为上品。如此,包河藕无丝(私)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包河藕也成了合肥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产。

风景区内风景名胜很多,脚印塘是其中的代表。

脚印塘原是包河中一座小岛上的一个池塘,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脚印塘长近20米,宽约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一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水面虽不宽,但无桥无船,于是,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于传说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这个传说,有点神话色彩,也算是出于合肥老百姓对包拯的敬仰。

还有香花墩,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不论是在古老合肥城里的凤凰桥巷,还是如今的包公祠,因为和包拯这个名字连在了一起,普通的一处风景也得以流传千古,风靡百世。

早在1916年,孙仲修、陶述彭就共同编修、刊印了《香花墩志》,其中的《香花墩考》对香花墩的来龙去脉有所交代。而在此之前,1903年就有了第一本《香花墩志》,是舒城人李恩绶撰写。

明朝崇祯时的府志记载,包公的故宅在镇淮楼西凤凰桥巷子里,那里有个读书台,是昔日包拯读书的地方,人们把那里就叫做香花墩。后来,合肥屡遭金兵入侵,可能在那时毁于战火。

现在的香花墩按照《江南通志》的记载,在古庐州城南濠水中。所谓濠水即护城河,当时,河上小洲还没有名称,洲上有一座很小的梵宇。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庐州知府宋鉴见小洲环境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让包公的后裔在此读书。当时的香花墩周围已经是“蒲荷数里,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墩内曲桥幽径,亭台小榭,杨柳抚波。

都知道那口廉泉的故事,传说赃官和不肖子孙喝了这口井的水会头疼、闹肚子的。后来有一个姓臧的人来合肥任知府,他不相信廉泉的井水有这么大能耐,又想显示一下自己为官清正,便从廉泉的井中打了水,喝了一大口。说来还真应验,他立即头疼,越疼越厉害。不久,就悄悄地溜走了,不敢再在合肥为官。新修的几处纪念地

从繁华的马鞍山路向西一拐,闹中取静的林荫小道紧临着一座连在一起的狭长的小岛,岛上的建筑类似古代的村庄,因此得名浮庄。真的如它的名字一样,浮庄就像一片婀娜多姿的荷叶,漂浮在美丽的护城河上。合肥“脖子”上的翡翠项链因为镶嵌了这颗美丽的装饰品而熠熠生辉。

浮庄所在地原名叫东大岛。1984年,合肥创建全国园林城市,浮庄就是在那时建成的。2000年8月,浮庄又进行修建,占地约12亩。它南与包公墓、清风阁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点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园林。黛瓦粉墙,色彩素雅,黑白分明,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艺术特色。

当年在东大岛上修建浮庄,据说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出的钱,岛内建筑傍水就势而成,有人称其为合肥保存最为完整的徽派园林建筑群。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岛上看见包公第28代嫡孙、船王包玉刚之父包兆龙立像,像基正面的花岗岩上刻有包玉刚先生手书的其父家训:“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

清风阁也是一座新建的景点,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配以白色墙面,色彩素淡。

假如你登临合肥的清风阁二层,一定会被四周墙壁上镶嵌的那巨幅国画所吸引,上面形象地再现了古庐州的地理风貌,将观众的记忆一下子拉回到遥远的过去。

《古庐州市景图》是在绢上作画,难度很大,采用的是工笔重彩的方式,再现了古代合肥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画面高两米多,长三十多米,为有史以来着重描绘合肥全貌的最大幅壁画,大家习惯上称其为合肥的《清明上河图》。

这幅巨作的设计者鲍雷是著名画家鲍加的公子,他回忆说,修建清风阁那一年是包公诞辰1000周年,为纪念他的公正清廉,就在包河公园里盖了清风阁。内部装饰采用的是公开招标。当时,安徽许多艺术家都参加了竞标,4、5、6层的设计小组是安徽省艺校美术系主任庄威、设计师陈伟忠等;而鲍雷和合肥市雕塑院院长徐晓红、安徽省美协雕塑家邹峰是一个设计小组,承接的是1、2、3层,其中二层的壁画《古庐州市景图》是由鲍雷独立设计的。

鲍雷自豪地说:“我是第一个在合肥用3D虚拟现实做投标的人,呵呵!”当时大家做的基本上还是平面设计,只有他拿出的是电脑三维设计影片作为投标方案的。

不过,由于最后画面要呈现在绢质材质上,这是他不擅长的,便请来了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吴同彦先生,这位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的画家也是合肥人,对家乡充满了浓厚的感情,在充分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基础上,将家乡的一草一木生动地呈现在画布上,定格在包河之滨,供来此游玩的嘉宾赏析。

鲍雷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尽量真实地再现古代合肥地理风貌,他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请教文史专家,走访了许多老合肥,最后依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当时“谷米之出入,竹木之栖泊,舟船经抵县桥,或至郡邑署后,百货骈集,千樯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将画面的横向轴心,定格在金斗河(现淮河路)两岸,以古老的明教寺为中心,左右展开合肥全貌。

合肥历史上的今天

●1959年1月9日

全市各小学增设政治思想教育课,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安徽省贫下中农和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在合肥召开,有5000多名代表参加。

●1985年1月9日

合肥日用化工总厂采用新技术研制的新产品——芳草牌复配加酶加香高级洗衣粉通过省级鉴定。

●1988年1月9日

合肥化工厂、合肥搪瓷厂、合肥自行车厂、安徽橡胶轮胎厂获省级企业称号。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黄琼 整理

新闻推荐

婚宴还在进行 新郎却“跑”了 回访“最帅新郎”张礼刚

工作中的张礼刚兢兢业业。“一个小孩掉到水里了,快来救人呀!”2020年10月6日,安医大一附院的青年医生张礼刚和妻子...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