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老街: “庐州上河图”

合肥晚报 2021-10-22 00:53 大字

○三河老街范适安摄

○三河老街里的商户人家范适安摄

○令黄屯老街人自豪的黄屯龙灯

○黄屯老街

○高林老街中的高林古桥杨钧摄

走在城市的街道中,面对繁华的都市,匆忙而过的行人,脚步匆匆的你是否还能忆起那条青砖石板的老街……一条老街,经过千年时光的雕琢,留下的未必是初始容颜,但一定是其本质和风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有着悠久历史和浓郁文化的合肥特色老街,了解故乡的美,感受故乡的情。

三河老街:

飘溢着特有的人文气息

地处巢湖之滨的肥西县三河古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内汇合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水乡古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三河镇在安徽合肥县南八十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三水贯其间,故曰三河”。

据传,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故有“江中之洲”之称。春秋时称鹊岸,晋以前叫鹊尾,晋后称鹊渚镇,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河古镇历史厚重,这里所发生诸如“三河大捷”等诸多历史事件、历史遗迹数不胜数。三河水系发达,南屏巢湖,北据庐州,扼通往南方重镇安庆、九江之要道,东守南京,以及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重要陆路的独特地貌,富裕的生存条件素有“鱼米之乡、小南京”之称。

三河在历史上多属庐州府合肥县,镇内景点众多,有三河古民居、古城墙、古炮台、太平军指挥部旧址、英王府、一人巷、万年台、李府粮仓、鹤庐、刘同兴隆庄、三河古镇城隍庙、望月阁、大捷门、仙丹姑楼、万年禅寺等历史遗迹。

三河镇具有典型的水乡古镇风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以桥梁相沟通”(清《安徽通志》)。走进三河镇,酷似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尽收眼底,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那条老街。街道沿河两岸曲折伸展,总长约3公里。房屋多为明、清建筑,街心铺青石板,古朴雅致。上世纪70年代,在中街、南街铺筑水泥路面5800平方米,拓宽改建了部分街道。1985年在南街修复一条古街道,又在镇北杨婆圩内新建一条新街。

唐宋以后,三河周围的河湖滩地逐渐兴筑圩田,绵延数十里,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三河镇很早就形成一个以米市为主的繁华商埠。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据1933年统计:三河港年平均输出大米100万石,为巢湖各港之冠。此外,舒城西山所产竹木柴炭等林产山货顺杭埠河而下,在此集散。来自下江(上海、南京)的日用百货也由此批发,流向乡间,使三河成为巢湖西岸和大别山东麓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中心,素有“买不尽的三河”之说。清光绪《舒城县志》记载:“三河镇百货交通,为庐郡南一大都会”。

1938年夏,日军侵占三河86天,烧杀抢掠,对三河镇摧残极大。后来日军在抗日军民打击下退出三河,合肥、芜湖等沦陷区居民大量涌入,三河人口达七八万人,日夜开市,号称“小南京”。1945年抗战胜利后,沦陷区居民回到原地。1946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在三河征集军粮;加之通货膨胀,三河商业遭受沉重打击,日渐萧条。1949年1月解放后开始重新发展。据1950年调查统计:全镇有各种行店1067家。

三河老街沉甸甸的历史,飘溢着三河特有的人文气息。尤其是行走在500多米长、青石铺就的古西街上,两侧是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商埠马头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平门格扇,雕花镂窗,都让人发思古幽情。古街上的一人巷、古更楼以及弹被絮、制杆秤、羽毛扇、晃麻油、红灯笼等各种民俗工艺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黄屯老街:可与徽州古村落相媲美

2015年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遗产名单中,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名列其中,凭借其保存完好的独特风貌,可与徽州古村落相媲美。

大老远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本钱轻,上黄屯。黄屯老街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合肥境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老街。位于庐江东南山区和水乡交接处的老街,周围群山环抱,山峦叠翠,竹木葱茏。老街是青条石的街沿,鹅卵石的街面,青瓦粉墙的街市……在这里不仅能见到特色竹器手工作坊、铁匠铺、木匠铺,还能吃到地道的传统美食,欣赏到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

黄屯老街是闻名十里八乡的竹器之乡。老街上有很多商人、匠人和手艺人,尤其多的是加工竹器的老手艺人。居民大都住在街边,打垫子、扳竹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故乡的根像竹子一般越扎越牢。

有人说老街的场景酷似《清明上河图》,集市中心,河流穿过,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一派商业乡野的繁华景象生动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2015年,黄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突然火了,黄屯老街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村落之一。首批千年古村落共10个,其余9个均花落江南,黄屯则是江北唯一一个,多少年来,藏在深闺人未识。

黄屯,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名字,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方,她从千年烟尘中走出,揭开神秘面纱,将悠久厚重的历史、悠长迷人的故事和古朴靓丽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供人瞻仰、探寻、徜徉、叹息、思索和倾慕。

据上世纪70年代黄屯境内出土的“马氏碑”记载:明天启年间,黄屯街道是东西向的,明末清初形成半边街,时有人口1200多人。雍正八年一场大火将黄屯老街大部分民房吞噬。之后,黄屯老街重建,并改为南北走向,长约300米,店面近200间。上世纪80年代以后,黄屯老街迎来了发展高峰期,老街的南北两面各建了一条长街,与老街形成“工”字形,街区面积扩大了四五倍,人口也急剧增长,现黄屯老街共有居民1500余户,人口5200余人。

明代,黄屯为庐江九镇之一;清代,黄屯为庐江十二镇之一,说明黄屯当时的地域范围比2005年黄屯并镇之前要大得多。到民国后期及新中国成立后,黄屯的地域范围基本固定下来,后称黄屯乡。

2005年,黄屯乡与缺口镇合并为龙桥镇,黄屯乡的名字从版图上消失,但记忆仍留在黄屯人心中。

但凡一个村落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眷顾,黄屯的母亲河是黄屯河,河水长年不绝,孕育着这一方水土。

这是一条不算很长的河流,流域面积40余平方公里,主河道由南向北,长五六公里,支流众多,主要承接着黄屯河两边山上流下的雨水。黄屯山区重峦叠嶂,植被良好,气候湿润。蜿蜒河流穿山过,水贵如油,当地人不敢有丝毫浪费。勤劳和聪慧的山区人筑起堰坝,将河水导引入农田,清流潺潺,两岸飘着稻花的香气。黄屯河能够通航的长度约3公里,黄屯老街距黄屯河出口处约1.5公里。黄屯河河道弯曲,当地人称:“进入黄屯河,九里十三弯;走进黄屯山,九里十三庵。”在这条弯曲的河流上,当年可是物阜民丰,百舸争流,古街依托黄屯河将山里的竹木、山货等特产运往山外,圩区的稻米鱼类经黄屯河运到黄屯集市进行贸易,销往整个山区。

在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交通和运输主要靠水路,但凡有河流且能够通航的地方,就是贸易比较集中的地方,黄屯河旁的黄屯老街就是这样形成的。

黄屯老街能够繁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黄屯山区是江北重要的竹木产地。黄屯毛竹种植面积达七八千亩,号称万亩竹海,在江北毛竹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黄屯老街的贸易中,竹制品占80%以上,至今仍兴盛不衰。

如今,漫步古街,青石板痕迹未减,小路映入眼帘,层层叠叠的老瓦房,曲曲弯弯的绿水巷,古朴的门头,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青石铺的窄街道,隐约的打铁声叮叮当当,黄屯老街,古朴风扑面而来。

对于这些传统技艺,黄屯老街现在正在进行抢救性保护,这些老手艺人就是黄屯老街的灵魂。据了解,目前黄屯有200年以上的古建48间,100年以上的建筑180多间,有商户30多个,木匠、篾匠、扳匠、铁匠、银匠、糖坊、老浴池等传统文化遗产,几乎还原了那个时代的老街原始风貌,黄屯老街千年后再次完整呈现到世人面前实属不易。

高林老街:八百年古石桥延续着悠悠历史与岁月

亲水河岸,依于巢湖湖汊之间。八百年古石桥延续着一条老街的悠悠历史与岁月。曾经城隍庙香火,闻听晨钟暮鼓。商贾喧哗,街巷叫卖,那些穿行于旧年的影像般光影,正逐渐随着时光远去。走进巢湖市散兵镇,有个地方叫高林老街。

巢湖南岸,高林河汇水湖中。高林曾为镇,后并于环湖十二镇中的散兵镇。高林所处位置为环湖要道之一,人来车往,熙熙攘攘。

高林街区腹地,顺着高林河,有条街市即为高林人所说的老街。老街自古喧闹于市,与其所在地理位置有着联系。古时出城南行,需经盛湾、卜庙,沿湖道抵达高林,再由魏家坝到庐江。高林所在,成为驿道上的节点。环高林一带,巢湖南岸山谷间居民多经此出行,高林成为行脚处,促成高林老街居高不下的商业热度。

古有说“巢湖三百六十汊”,高林河,即为其中湖汊之一。这里陆地交通,水路通航,高林河里,船只停泊避风,老街借机商品流通,成就一方市场。南岸河汊水网,为鱼米之乡。早在宋朝时期老街就布设仓场,即官方谷米集中收纳仓储地。并设立巡检司,即山隘要冲,以警奸盗,军方管制一方平安。

南宋淳熙年间,在高林河畔兴建起城隍庙,为古时巢城内、柘皋三地城隍庙分布地之一。

记载中的城隍庙,建在荷花墩上,周围泉水环绕,为巢庐路中轴。东有古马厂,南有古花园村,西为古高林市灶拱石桥,北为巢湖。

清咸丰年间,后成为甲午海战海军提督的丁汝昌,曾由庐江石头咀举家迁走,环巢湖南岸,经高林河抵达高林龙骨山侧汪郎中村落户。清同治年间,丁汝昌念及乡里,解囊捐资,扩建城隍庙,建起万年台,促进了高林老街一侧香火之地。到了庙日,四方乡里信众云集,老街喧闹不止。

这里有巢庐官道,香火中的城隍庙,桥梁河港陆路交通,官方仓场和巡检司,初具县域框架,使得高林老街人口逐渐增多,市贸日渐繁荣,最终发展成巢湖南岸重要市镇,一度被称为高林市。康熙《巢县志》记载:“高林市,去县南六十里。旧有碑载,其地居民稠杂,花园六所,仓场、巡检司俱在焉。今俱废,古街尚存。”

明代江西儒生尹士达游历巢湖,描述当时的高林老街,曾写诗道:“高林虽僻远,山水富韬蓄。”地理上,高林虽偏城六十里,却因陆港位置而择天机。

静静的高林老街中,一座高林古桥像是述说着其曾经历史。高林桥长约二十米,宽约二点五米,桥墩为青石质地,墩体上游方向尖、下游方向方,为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点。

康熙《巢县志》记载:“高林桥,在县南六十里城隍庙前。创自宋嘉定七年,咸淳八年重修。”高林古石桥自南宋算起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曾为巢庐官道上重要节点之一,桥头旧有官府巡治。老街行人来往不断,也因古桥而兴盛。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占领高林桥,沿桥梁与河道建起数座碉堡,封锁水陆交通,以此作为控制湖区与南岸山区往来据点。而老街也成为江北新四军地下交通站。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长江180艺术街区】打造现代城市景观新景象

在合肥,如果你想要找一条既有复古感,又不失现代风的街区,长江180艺术街区一定会成为首选。它在设计风格上采用保持旧景,...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