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粑粑有了非遗传承人

合肥晚报 2019-11-09 01:17 大字

蒿子粑粑,也叫蒿子粑,是安徽江淮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特色美食,古时候庐州府区域内的许多地方都有人做,主要以蒿子、米粉、腊肉、蒜等为原料精制而成,可炸、可蒸、可煎、可炕,香味扑鼻,味道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在合肥这个地方流传甚广的是一切亡灵的节日即“鬼节”。

这一天家家户户做蒿子粑粑,人人吃蒿子粑,一方面是为自己“巴魂”,留住魂魄;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逝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被邪恶所侵。

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鬼魂华丽,舞狮、唱戏热闹非人间可比,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鬼市游玩。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过了时辰,无力返回人间。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的三月三“鬼节”还是照常光临。为保平安,人们纷纷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于是观音菩萨托梦给南岳山下的一位老奶奶巴魂之法,并赠青蒿一株。老奶奶按菩萨指点,去地里采摘相同青蒿,磨面做粑。就这样凡是吃了蒿子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每到三月初三,做青蒿粑巴魂,就成了这一带流行的风俗。

三月三蒿粑不仅具备独特的民俗价值,“蒿子”是一种芳香独特的时令野菜,做出的蒿粑风味独特,故蒿子粑又作为美味食品流传于民间,是藏身于民间的美食文化技艺,是民间独特的饮食文化的存在形式,是这一地区民间食品制作技艺典型代表。

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三月三蒿粑的敬神迷信色彩已渐渐淡去,但春蒿野香飘逸时,乡里人家将自家做的蒿粑,邻里相互赠送,相互品尝,相互交流手艺,交流情感,使这一独特民俗美食及其他的技艺仍然在民间流传。

蜀山区文化馆副馆长王宝强是舒城人,“小时候舅妈经常做很多蒿子粑粑,然后送到各个亲戚家一些”。那种特殊的蒿子味儿,让他对这个食物一直恋恋不舍。1988年,王宝强从老家来到合肥,这些年虽然人在合肥,却一直保持着做粑粑、吃粑粑的习惯。

新鲜的青蒿散发着一股清香,这是大自然恩赐的绿色美食。每年到蒿子成熟的时候,王宝强就到处寻找野生蒿子:“最早我在肥东那边找到一大片野生蒿子,每年都去摘,后来那片地方被开发了,我就又在南淝河那边找到一片地。”

王宝强说,虽然去采摘蒿子很费时,往往要开车然后换自行车,再步行才能采摘到野生蒿子,但是他却并不放弃,每年都会按时去采摘。

这种食物,因为受到环境影响,各个地方的做法,甚至是每个人的做法都不太一样,王宝强说他喜欢用早稻做,蒿子去头之后阴干,然后速冻保存,等到用的时候切碎了做。“腊肉也很讲究,一定要肥,因为没有油的话,粑粑的味道会很柴。”

“蒿子粑粑对我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联络”,王宝强回忆起小时候,因为家人之间互相送粑粑,也就有了互相往来的理由,互相送粑粑这种情感交流方式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每次只有回家才能感受到。

这些年,王宝强虽然自己做粑粑,却也发现身边会做的人越来越少。

“这样一个传统的食物,我觉得它和粽子是有可比性的,但是蒿子粑粑却没有能成为人们熟知食物,这很可惜。”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带来的传统文化丢失,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转移,很多古老的乡村民俗随着乡村一起渐渐沦陷了,蒿粑这一古老民俗文化食品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王宝强很担心,这样独特的民俗美食也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从2012年起,王宝强开始收集蒿子粑粑的资料,想让蒿子粑粑也能像粽子一样成为家喻户晓、每逢春天必须要吃的一样食物。

“这几年我除了收集资料之外,还利用三月节举办蒿子粑粑制作宣传,举办民间交流会,大家在一起交流不同地区的蒿子粑粑做法有什么不同,并且还将这些做法都收集起来,集结成册。”

王宝强说,为此他还建立了蒿子粑粑的数据库,为蒿子粑粑设立了专门基金,同时在2016年进行了品牌包装和推广。

2017年,王宝强以“三月三蒿子粑粑”为名申请了蜀山区非遗传承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将蒿子粑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能记住,并且都会做,让这道传统美味永远留在我们的舌尖上。

新闻推荐

“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纪道明: “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 ”

■本报记者王逸群纪道明“出名了”。这个16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的妻子,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户身份的农民,日前获得了国务...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