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纪道明: “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 ”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11-08 11:45 大字

■ 本报记者王逸群

纪道明“出名了”。这个16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的妻子,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户身份的农民,日前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 “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不是啥名人,我就是个靠双手奋斗换来幸福的普通人。 ”11月4日,在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的家里,纪道明对记者说。从北京领奖归来,他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有的轨道:每天除了照顾瘫痪的妻子,就是和家里养的鹅、牛打交道。虽然日子过得依然辛苦,但他却干劲十足:“以前的生活比现在难多了! ”

2003年12月17日,纪道明第一次尝到了“生活的苦”:妻子外出务工时被一辆大卡车撞出20米开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精神也受到刺激,四肢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近似于植物人。 “当时在医院,医生说她熬不过多久,我就不信这个邪。 ”为了方便照顾,他日夜守在病床边。三个月之后,他的妻子竟然渐渐恢复了知觉。

医院回到家,重病的妻子、治病欠下的债务和还在上学的孩子,成了压在纪道明身上的“三座大山”。 “那段时间我几乎绝望了,但是我不能放弃,要让妻子好好活着,把孩子抚养成人。 ”从此,他过上了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养育孩子,一边打零工赚钱养家糊口的日子。十多年风风雨雨,在这个中年农民倾尽所有为这个家付出后,也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妻子从最初没有意识,到现在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孩子考取了铁道工程学院,毕业后分在铁路部门工作。

2014年,纪道明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帮他申报了危房改造项目,给他的妻子办理了残疾证,全家人办理了健康脱贫工程医疗服务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但是要想还清债务脱贫,还是得靠自己奋斗! ”三年后,在六安市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作为发起人注册成立舒城毛竹园农民专业合作社、房仓家庭农场,贷款5万元大力发展养殖业。

这一年,纪道明散养黄牛30头、大白鹅200只,直接增收10万元,不但顺利脱贫,还成了全镇闻名的养殖大户。为确保他稳定脱贫,驻村扶贫工作队又帮助他与迎驾慈善基金会、安徽省徽菜产业发展促进会、固镇军明皖西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七家合作商签订了产业扶贫合作协议,就扶贫捐助、种苗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服务达成了合作意向,极大地增强了他发展产业、率先致富的信心。 2018年,他又与军明皖西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达成了合作协议,散养1000只皖西大白鹅、20头黄牛。

然而在养殖的路上,纪道明并非走得一帆风顺。他从六安市进来的1000只鹅苗刚拉回家,一晚上就病死了几十只。 “像这样大规模养殖的经验我一点没有。 ”就在他束手无策之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又帮他对接了合肥的专家,拿到了治愈鹅苗疾病的良方。

这之后,纪道明不仅自己的养殖之路越走越顺,还尽己所能地带动周边贫困户共同致富。目前,他已累计带动30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养鹅,所得收益全部给农户分红,“两年的入股协议期内,每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左右。 ”他说。

在村主任郭兰兰眼里,纪道明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靠自己勤劳双手换来的。 “他特别能吃苦。 ”郭兰兰回忆说,为了照顾鹅苗,他晚上带着铺盖直接睡在大棚里;家里的母牛下崽,他又把床搬到牛棚里。 “他用自己的经历,向大家证明了一件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今年,这个勤劳朴实的农民终于还清了20多万元外债。 “现在身上的担子轻多了,苦日子熬到头啦! ”谈及未来的打算,纪道明说他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帮助更多贫困村民过上甜滋滋的好日子。

新闻推荐

山区村民缺水喝,记者陪村干部送 舒城县万佛湖镇友谊村有两个村民组饮用水告急,当地村干部租来皮卡每天送水

天旱久不下雨,干旱地区的农户用水情况如何?在结束对舒城万佛湖水位降低,部分水域露出湖床的现场探访后,11月6日上午,新安晚报...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