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舒城探索乡村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新路沟渠水库有了专职“管家”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4-12-23 10:09 大字

初冬时节,记者在舒城县万佛湖镇九井村田头看到,6公里的马路斗渠看不见一丝垃圾,清水汩汩流淌。而一路之隔的排水渠里,丛生的杂草完全掩盖了渠道,水面上漂浮着垃圾。同样的两条渠道,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原因在于马路斗渠今年实行了物业化养护,走的是市场化管理的新路,养护得到了落实。而排水渠仍然在走村集体养护的老路,养护沦为虚谈。 ”舒城县水利局局长曹前长的一席话,让记者眼前一亮。

“马路斗渠是我今年开始承包养护的,没事就来看看,把杂草除掉,垃圾收起来。如果去年你来看,它也是一样的脏乱,水都通不下去。 ”一旁,村民吴朝存——马路斗渠的养护负责人补充说。

渠道不通、河流阻塞是全县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曹前长的心病。 “舒城县小型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量大,而且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超龄服役、带病运行、损毁严重。 2011年开始,国家和省里纷纷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但管护工作始终没有破题。 ”

去年8月,舒城县遭受50年不遇的大旱,县里5条渠道输水不畅,尤其是杭北灌区分路口支渠,承担该县棠树、柏林两乡25000多亩农田的灌溉任务,由于渠道不通,上游大水漫灌,下游却眼巴巴看着稻田“渴”死,群众怨气冲天。大旱过后,该县认识到,“小型水利工程养护,不能再走政府大包大揽的老路,一定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走社会化管理的新路。 ”

经调查研究,该县决定破解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难题,积极探索物业化养护的新路子。去年10月他们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分路口支渠、西支渠、界牌支渠共46.3公里渠道,以及丰乐河百洋铺老桥至上堰闸段5.1公里河道堤防进行联合招标,推行物业化养护试点。由县水利局与专业养护公司订立管护合同,按照“草不过长、树不生长、渠不淤积、堤不渗漏、坡不淋沟、墩不积物、涵不抽箱”的标准对3条支渠进行合同期内常年维护,实行“管养分离”。

试点后,界牌支渠17公里,原来从上游放水到下游是11天,今年只用了4天半。县水利局决定在全县推开市场化养护试点,县财政每年安排养护专项经费200万元,对乡镇进行奖补,今年奖补标准为60%。

今年,全县有17个乡镇启动了试点,养护对象主要以水库、渠道为主,共实施物业化养护71处。水库按坡坝养护面积每平方米0.5元为基本参数,核定年管护养护费用,每座水库按2000、3000、4000元三个档次进行奖补,每年养护原则上不得少于两次。渠道奖补标准为核定年养护总额的60%。最终,全县35座水库,县级核定年奖补养护费8.1万元,沟渠县级核定年养护总费用48.96万元,县里按60%奖补。

“虽然走了市场化的路子,但我们不能当甩手掌柜。 ”曹前长介绍,养护管理考评实行百分制,招标选择公司或者自然人,三年承包费用按4:3:3拨付,每年则按季度拨付。县里还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养护工程进行检查评比。

万佛湖镇副镇长许先定说,以前渠道都是由村里养护,每村2个人,一般由村民组长兼任,一年管护工资每人1000至2000元,但由于工资少,管理流于形式,一到放水时还要请人去清淤,临时花费很大。现在渠道养护每公里2000元,表面上看投入增加了,但实际上投入增加没多少,效益却大大提高,实现了花钱养人到花钱养事的转变。

本报记者张玉芳通讯员范智

新闻推荐

爱心献给五保户

5月30日,由安徽好人志愿者联合会、合肥巿蜀山区志愿者协会、六安市舒城义工联合会共同主办的 “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在行动”,在舒城县舒茶镇开展。安徽贝恩玛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及人士...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