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把饮茶看做艺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繁荣的时代之一。
茶圣,何方神圣也?大唐可谓人才辈出,著名人物不计其数。有明君唐太宗、名臣魏征,诗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美有羞花杨玉环,画有画圣吴道子,茶亦有茶圣陆羽。
陆羽所著的《茶经》,更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第一次把饮茶看作艺术,创造一套中国茶艺,贯穿美学意境的技艺。第一次将“精神”二字贯穿茶事,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第一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融于饮茶;首创我国茶道精神。此书奠定我国世界性的茶学地位。
唐代茶种类及名品
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唐代的茶叶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等,粗老茶叶加工而成的散茶为觕茶,幼嫩芽叶加工成的散叶茶为散茶,蒸叶捣碎后干燥的碎末茶为末茶,而饼茶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态。《茶经·三之造》就有关于蒸青饼茶的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唐代名茶众多,名山秀水间多盛产名茶,一是风景秀丽的巴山蜀水间,陆羽评定盛产名茶的各州,在今天的四川境内就占了八个。当时,蜀中贡茶就达上百种,著名者有蒙山茶、中峰茶、峨眉茶等,巴蜀文人多,唐人又重诗,就留下这样的诗句:“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上。”
巴蜀之茶愈为世人推崇,另一处盛产名茶之地,则在太湖周围。浙西的常湖,最有名者称“顾渚紫笋”,此地濒临太湖,气候之宜,水土之精,而其他名茶于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中亦有记述。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峡川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山有霍山之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唐人这般饮茶
唐代泡茶法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煮茶法”。《茶经·五之煮》中陆羽详尽描写饮茶法的大致情况如下:
炙茶,考虑炙茶的禁忌、方法、火候、炙茶前后的茶况;
碾茶,考虑碾茶的时机、末茶的等级;
择火,煮茶宜用的火及煮茶忌用的火;
择水,考虑煮茶用水等级及注意事项;
水温,判断水温的依据如一沸、二沸、三沸及三沸后的情况;
调味,煮沸时适当加入盐,以无感到咸为度;
饮茶量,一二碗最佳,三碗其次,四五碗尚好,则不宜再多;
饮茶养生原则,趁热喝;
汤色和香气的关系,浅黄色时香远闻,最美;
供茶法,考虑供茶的原则,分为多人用供茶法,六人以下供茶法。
以上都体现了唐代细致入微的饮茶方式
唐代茶器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在设计这些茶具时,陆羽又充分考虑到它们的艺术性,就以风炉为例,从结构到图案设计,完美诠释了中国道家五行思想及儒家为国励志的精神。小到漉水囊,也都细致周全地进行设计。这样在煮茶过程中,茶人于内心到视觉都得到美的熏陶。众所周知,唐代瓷窑众多,在这众多的瓷窑中,到底哪个窑中的瓷器更适用于饮茶呢?
陆羽就说了:“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所以瓷的高下取决于对茶汤色的影响。唐代的蒸青绿茶,汤色自然呈绿,所以选择青色的越州碗盛之衬色效果最佳。
唐代茶人饮茶环境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东亭茶宴》
唐朝诗人鲍君徽在诗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清新空旷的品茗环境:“山光水色,新竹木槿,入夏清风,良友佳茗。”高雅而自然,充满秩序且美好。这与陆羽倡导世人的饮茶体验不谋而合。 (弘益茶道美学)
新闻推荐
2013年5月我申请加入六安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2014年元月老新协召开年会时,我与几位同志荣幸地一道被接纳为新会员。入会后的这三四年来我收获多多,感受有四。先说,我与谚语有不解之缘。2013...
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霍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