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源自“老新协”
2013年5月我申请加入六安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2014年元月老新协召开年会时,我与几位同志荣幸地一道被接纳为新会员。入会后的这三四年来我收获多多,感受有四。
先说,我与谚语有不解之缘。2013年5月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名在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上登载了“关于征集六安谚语的启事”。这引起了我的关注,也点燃了我的激情,因为我与谚语有不解之缘。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早就有“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教导,回顾我在农村工作多年,在与劳动人民的接触中,他们谈吐时生动、形象的谚语、歇后语非常吸引人,我的感受是只要未听过的谚语、歇后语一旦入耳就忘不掉了。因此,在生活中我注意听、注意收集,也注意运用。回到六安城工作时,1988年六安市(县级)文化局征集谚语、歇后语,我就提供过近两百条谚语、歇后语。该局张威同志在其《张威文集》中“为了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六安市民间谚语资料本编后记”内就有“六安二中赵葆德同志为本集提供一些六安城乡谚语、歇后语资料,在此一并致谢”的记述。2001年我退休后闲暇的时间多了,我先后写有“六安的节气谚语”、“略说‘歇后语\’”等10余篇有关谚语、歇后语的短文,投寄给“皖西日报·下午版(后来的大别山晨刊)”,一一被刊用。所以这次看到征集谚语启事时,我经过反复搜索脑海中储存的记忆,多次寄去我收集运用的谚语、歇后语近400条,并申请加入市老新协组织。会长徐元华同志安排我和一些老会员参加六安谚语集成的编辑工作。经过大家冒严寒战酷暑的不懈努力,六安谚语集成终于成书了。2015年5月此书正式出版发行,我领到发来的新书非常欣喜,我多年收集的谚语、歇后语总算找到了婆家,终于有了归宿。尤其值得我自豪的是徐航先生在“六安谚语初探”(代前言)中两次引用了我对歇后语有关问题的见解。更值得我欣喜的是我今后再学习谚语、歇后语有了范本,如要查找就非常便捷了。事实也如此。学习该书后,我又有“节气与农谚”、“六安歇后语里的‘猴\’及其它”两篇短文被《六安老年教育》、《墨浪花》选用。如今它是我身边最好的读物之一。
再说,参加市老新协后,我又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宣传部门老同事、老相识,他们和我一样走进了退休队伍的行列。但我发现他们中不少人,仍在继续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同时,我也认识和结交了不少老前辈、新伙伴,他们中不少人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成为我退休后学习、生活的楷模。
退休后我喜欢阅读《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其中的“夕阳佳苑”、“夕阳红·老骥伏枥”栏目更是我阅读的最爱。这里面文章的作者有不少是市老新协会员。有年轻一些的卫先庆、沙明、康渠……有年长的何晓明、周斌、徐航……这其中尤值一提的是知名不识人的退休干部朱忠礼先生,他是市老新协顾问,年岁比我大,资历比我深。退休后笔耕不辍20年,在省地报刊上发表了七十多篇文章,出版了有13万字之多的散文集《夕阳拾遗》。近年来还不断有文章见报。诸如:“我与皖西日报的缘”、“三上庐关镇”、“可爱的喜鹊”等等,篇篇值得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在老有所为思想指导下,笔耕不辍的精神不仅值得我学习,也鼓励我如何更加充实而有意义过好退休生活。我要牢牢记住他的“我们老年人身体健康是基础,勤奋好学是前提,老有所为是宗旨,活动舞台是途径”的体会,这是指导我们过好退休生活的金玉良言。
其三,参加市老新协后我获得了不少精神食粮。在每年一次的年会上不只有协会的赠书,还有会员的赠书。前者我领到了《岁月追怀》、《六安歌谣集成》、《锦绣霍山》、《聚焦皖西》;后者我收到了《王健民诗词选》、胡传宏同志的《石堂诗词选》、沙明同志的《豆干集》。这些书不仅让我看到了协会的工作成绩,也看到了会员们笔耕不辍的成果,让我从文字上、图片上更多地了解六安市的过去现在,也看到了老会员们昔日在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的足迹。这些书籍既是个人、集体的总结,也是供给大家学习的宝贵资料,它勉励我们今后如何为老新协组织多做奉献。
最后,参加老新协还让我获得了不少实践知识。我们不仅从文字、图片上了解了皖西,更从视觉、听觉上更多地了解皖西。每年组织一次的采风活动,让我开眼界,长见识,仅这三四年来,我随大家一道前往叶集区、霍山县、霍邱县的采风,让我从工业上、农业上、旅游开发、乡村建设上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皖西的巨大变化,我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新闻推荐
“西路”庐剧绽放舞台 合肥喜迎十九大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戏曲专场昨开唱
合肥喜迎十九大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戏曲专场昨开唱
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霍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